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生活百科>“足下”何以会用作敬称

“足下”何以会用作敬称

2024-12-28 05:38:48 编辑:join 浏览量:541

“足下”何以会用作敬称

在现代生活中,“足下”一般是指“脚下”,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足下”却往往被用来作为称谓用语,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现在可以解释为“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这样的用法。那么,为什么“足下”会用来表示尊敬的用语呢?本篇就来介绍“足下”的由来以及常见用法。

关于“足下”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19年,后来又回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想封赏有功之人。当年跟随他出逃的介之推不愿接受封赏,带着老母隐居到绵山中。

晋文公到绵山找他,他躲着不出来。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迫使他出来,不料介之推却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命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

每当他想到介之推时就看看脚下的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词由此而来。“足下”因一开始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逐渐演变成表示敬意的人称代词。(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

战国时期一般用于臣下称君主

1.《战国策·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这里是苏秦称燕王为“足下”。

2.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这里是乐毅称燕惠王为“足下”。

战国后主要用作平辈或朋友之间的敬称

1.汉朝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少卿足下:鬟者辱赐书……“

2.《史记·陈涉世家》:“足下事皆成。”

3.唐朝皮日休《移元征君书》载:“果行其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以书足下之功。”

4.清朝曾国藩:“四位老弟足下……”。曾国藩给他的四个弟弟写信,都是称呼”足下“。写信称“足下”以示尊敬和亲密。

注意与表示“脚下”的“足下”区别

“足下”除了表示敬称外,还有一个常见用法,就是表示“脚下”的意思,而最常见到的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释为:走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与“足下”出处相关的两个节日

晋文公在制作木屐纪念介之推的同时,还下令:从介之推被烧之日起,三日不许烧火,年年如此,以纪念介之推。

不烧火当然只可吃冷饭,于是这三日便叫“寒食节”。寒食节恰在清明节前一日开始,晋文公年年去介之推坟墓祭祀,渐渐演变成清明节为亲人上坟扫墓习俗。

标签:敬称,足下,何以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life/36762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