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生活百科>什么是问题解决

什么是问题解决

2024-09-28 15:25:49 编辑:join 浏览量:572

什么是问题解决

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遇到问题了,急需解决”。那我们所说的问题解决到底是什么,在我们心理学领域它又是什么,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又是如何去考查我们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问题解决的神秘面纱。

想要了解问题解决,那首先就得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是问题,所谓的问题指的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例如:这样的一道数学应用题“已知边长为5的正方形,求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为5的正方形就是问题的起始状态,求面积为问题的目标状态。在他们之间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提取相关知识和计算也就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因此问题包含三个条件:问题的起始状态;问题的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当我们把上述所说的应用题解决了,即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从问题解决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解决存在三个重要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这也是我们判定所给的描述是否为问题解决的依据,也是在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所考查的知识点。考察时可考察对三个特征的记忆。

例1:【多选题】问题解决的特征为( )。

A.认知操作性 B.操作复杂性 C.目的指向性 D.操作序列性

【答案】ACD。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具有目的性、序列性和认知性。

当我们去解决一个问题时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目的的行为是不能被我们称之为问题解决。例如:在解决上述应用题时我的目的就是求出面积。这就是问题解决的目的性。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活动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问题的解决是我们调动一切认知因素在心理对问题进行加工的过程。即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包括调动我们的感知觉,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即问题解决是存在认知性的特点。单纯的操作活动是不属于问题解决的。例如:早上起床我们穿衣服这样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就不属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组成的,仅仅一个心理操作无法称为问题解决。当我们解决问题时,首先我们得感知问题的性质,知道它是什么,然后提取我们所学的知识点,接着需要我们分析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充分的调动我们得思维,设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可能。最后进行验证。这是一系列的过程,并且这个顺序是相对固定的。这就是问题解决的序列性。例如在我们生活中看到一个熟人常常需要回忆这个人的名字,这种单纯记忆提取就不属于问题解决。

在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问题解决主要是考察对知识的理解,概念的记忆。同时较多的是考察案例新的选择。接下来我们来看道题:

例2:下列现象中能够称之为问题解决的是( )。

A.漫无目的的幻想 B.骑自行车

C.丛林探险 D.跑步晨练

【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有三个特点:第一,目的性;第二,序列性;第三,认知性。A选项无目的,B、D选项无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参与,C选项需要探险者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并且是具有一定目的的。故选C。

以上为问题解决的相关区分。祝大家备考成功。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考点,可查看中公教师网-教育心理学频道。

中公教育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看视频”,查看教招面试说课|试讲高分视频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标签: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life/30094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