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桃花水母可能6亿年前诞生,但是现在依然存在,而且是一种淡水水母,常居住在水质良好的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井中出现桃花水母可能是通过井下泉眼等到达。
所谓的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指的是腔肠动物这个群体,地球上留下了很多腔肠动物的印迹化石,从时间上大约可以追溯到6亿年前,彼时的可以在水中游动的腔肠动物还没有那么明显的触手等结构,而是像一个扁的盘子,运动能力不会很强,它们可能是现存所有腔肠动物的祖先。桃花水母也可能是它们的后代,至于桃花水母到底啥时候出现在地球上的,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桃花水母是淡水水母,其出现的时间肯定要晚于海洋腔肠动物和刺细胞动物,因为桃花水母的稀有性,它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突现的新闻偶有发生,此前在山东的一处水库、一广东人家的池塘、陕西安康瀛湖库区的回水湾处等地方都曾发现这种水母的踪迹。作为一种腔肠动物,桃花水母的体型小巧,伞状的直径不到3厘米,触手长2厘米左右,是一种罕见的淡水水母,共有11个亚种,是唯一的一种淡水水母,而且我国是桃花水母的主产地,除了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其它的种类在我国都能找到,但其中已经有9个是濒危种,列于红色保护名录之中。它们多生存在水质良好水温25℃左右30℃以下的淡水中,喜欢较为阴暗的环境,但是也有一定的趋光性,饮用水井中的水质一般都是地下水,水质清洁且环境恰好较为阴暗但又不完全黑暗,水温也比外界水体稍微低一些,总体上比较适宜桃花水母生存。
桃花水母奇特的繁殖规律是它们经常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原因。这种生物具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性繁殖在产生生殖细胞后就死去,卵在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成长才会重现,无性生殖靠母体出芽生殖,大多数种类的桃花水母都会产生浮浪幼虫阶段,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发育才能长成成年个体,一般在夏季水温合适的时候浮浪幼虫发育为成年个体并且繁殖,然后当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候成年个体都死掉了,只剩下卵或者幼虫阶段的将自己固定起来躲避在水底,并且桃花水母的繁衍呈现有性和无性交替的特征,这就导致有时候它们出现了有时候又突然消失了,总是重复这样的历程。
桃花水母突然出现在水井中,说明和水井相连的地下水系统中可能存在桃花水母,它们的卵等体积还是比较小的,可能沿着水流进入水井之中繁衍。而桃花水母的频现也说明环境保护的成效,毕竟这种物种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
桃花水母就好比是水中的大熊猫,这也是海南的一口农家水井,为什么会在发现大量桃花水母之后火遍全网的主要原因。鉴于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当地农业部门的专业人员,已经对这口农村水井采取基本的保护措施。
为什么农家水井会出现6亿年前的桃花水母?
从桃花水母的生活习性来说,海南的农家水井中会出现桃花水母并不奇怪,因为,这种已经稀缺的生物原本就生活在湖泊和江河等淡水环境之中。而我们农村里常见的水井,其实也本就是淡水资源的组成部分,并且,水井在农村也是普遍存在的事物之一。
相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种水井中的水在水质方面都非常不错,应该不少人都曾体验过直接引用口感清甜的井水。桃花水母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其生存的水环境中不存在有毒和有害物质,而且水的温度也不能超过32摄氏度,从它们生活的水域的PH值来看,一般也处于6.5到8.0之间。
也就是说,桃花水母需要清洁的水环境,且温度不能过高,更喜欢在微酸的环境中自然生长。而海南农家的这口水井,几乎满足了桃花水母生长的所有优良条件。任何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存在数量较大,必然跟这个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和该物种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只要我们了解这些基本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这样的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桃花水母为什么会被称为活化石?
可能不少人并不了解,桃花水母早就被认定为世界一类濒危古腔肠动物,而它们的诞生时间,目前科学家们认为至少有6亿年左右。也就是说,这种水生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我们人类的几百万年要久远得多。别看我们人类现在似乎无所不能的样子,其实我们的进化时间远没有这些活化石更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濒临灭绝的它们也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地球生物。
而目前该物种已经濒危,至少说明了地球环境的确在过去的这几亿年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它们才会因为自然栖息地被破坏,以及环境中温度等因素的改变而导致整个物种逐渐走向衰亡。当然,我们将桃花水母称为活化石,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物种本身的存活时间很久,因为这个物种的所有记录,其实也是地球生命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它们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书写这段历程。
虽然桃花水母分布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比如韩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部分地区,但现存数量加起来都不是很多。而在我国境内,桃花水母也主要是分布在四川、湖北、浙江、湖南等地,至于海南这个地方嘛,之前的确没有发现大量该生物存在的痕迹,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特别好奇的原因吧。
桃花水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这一百多年来,全世界范围内也只发现了11种桃花水母,从科学定义来说,桃花水母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一种,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低等生物,第一次动物学上有了关于这种生物的记录是发生在1880年,而我国首次发现该生物则是在1907年的时候。
其实,桃花水母并不是只有粉红这一种颜色,因为这种生物还有微绿色、白色、褐黄涩等生殖腺颜色,这主要取决于该种类和变种本身。桃花水母在繁殖后代这个方面就更有意思了,因为它们不是单纯的有性生殖,或者无性生殖。从它们的生活史来看,这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会出现交替的情况。
在一般情况想,桃花水母想要在水里以动,主要是通过伞体的舒张和收缩这两个动物完成,因为这个过程可以将水从伞腔内部挤压到体外,这便是为什么它可以获得方向相反的游动力量。桃花水母一般会在每年的夏季最为活跃,尤其是6月到10月这段时间,因为一旦到了11月之后,大部分桃花水母都会突然消失不见,而水井深处的岩石或腐败植物,则成为了桃花水母最好的藏身之处。
在封闭的水井中,却突然发现存在了几亿年前水母的身影。这件事听上去玄之又玄,但是却真实发生了。这种水母就是十分稀少的桃花水母。科学家认为其数量十分稀少,不易被人们观察到,所以又被称为“水中熊猫”、“仅存的淡水水母”等。
那么这种非常古老的腔肠动物,是如何赫然出现在封闭的水井当中的呢?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并不是真正的水母
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是。桃花水母虽然从它的形体上来看和海中生活的各类水母基本上没有任何差异,也经常被人称为淡水中仅有的水母,但是按照生物学角度来看,桃花水母却不是真正的水母。
因为我们所说的水母一般都出现在海中,它们都属于刺胞动物门下的钵水母纲、立方水母纲和十字水母纲。水母家族成员众多,例如全世界最毒的箱水母;能够永生变为水螅体的灯塔水母都是水母。
而桃花水母则属于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和海中水母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同山魈和人类的区别一样,外形相似,但是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动物。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
古老的桃花水母其实原产于中国
桃花水母被人们发现的时间非常之早,在我国古人就称桃花水母为桃花鱼,有许多诗人,也以桃花水母为题材吟诗作对。例如元代杨维桢的“瓮口新包竹叶酒,船头学钓桃花鱼”。
还有有许多关于桃花水母的传说故事。比如昭君出塞时,滴滴眼泪坠落溪中就变成桃花水母的传说。生物学家分析桃花水母在6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而桃花水母的故乡就是中国。
桃花水母
针对桃花水母的研究起步较晚
桃花水母被人们观察到的次数比较少,所以导致人们对其研究的时间就比较晚了,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有科学家真正的开始对桃花水母感兴趣。
最早研究桃花水母的就是英国里根公园皇家植物园的索尔比教授,他观察荷花时无意间在水池中发现了荷花水母,并用自己的姓氏将其命名为索氏桃花水母。
而对我国桃花水母最早开始研究的则是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奥卡,在20世纪初,奥卡来到我国长江宜昌地区,在当地水源中发现了桃花水母,随后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将其归入到索氏桃花水母种群中。
桃花水母
生性挑剔的桃花水母
根据近现代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桃花水母对周围环境和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水质必须洁净,而且酸碱程度必须呈弱酸性,水温要适宜不能太低和太高。所以,在这种近乎于严苛的条件下,人们很难发现桃花水母的身影。
早期科学家通常以上几点,认为桃花水母不易存活,并将其列入濒危或者极危的动物名单。基于它的特性,人们把桃花水母称为“水中熊猫”。
桃花水母
可是极危的名号现在来看确实有失偏颇,因为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桃花水母在北京的桃峪水库、英国运河及美洲的多个国家都大规模地爆发过,随后又快速消失。甚至许多美洲国家将桃花水母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从古至今,桃花水母给人的印象都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而早期也确实没人能解释其中原因。
桃花水母的体型非常小,但是它却有多达几百根的触须,有轻微的毒性,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蜇人。在美国东南部的田纳西州有人就因为吃了桃花水母之后,导致声带肿痛无法发出声音。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是如何突然间出现又突然消失的呢?
人们看见的桃花水母只不过是它们的水母体,桃花水母和海中水母也有相同的部分,比如它们的一生中都包括水螅体和水母体两种形态。
而桃花水母的水母体可以进行繁殖,桃花水母的寿命大约在两年左右,而水母体的寿命却只有将近30至50天。
而其余的状态都是以水螅体存活,桃花水母的水螅体附着在水底的淤泥、植物及石块缝隙中。水母体的体长仅为小拇指大小,而水螅体却只有小米大小。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
由于水螅体一般附着在水底部分,体型非常小,人们很难用肉眼去观察到它们。
只有水螅体生长为水母体才可以在几十天的时间内,上浮到水面上进行繁殖,当水温下降时,水母体变快速死去。但受精卵会逐渐沉入水底,并重复这一过程。
令人诧异的是桃花水母的水母体对水质及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但桃花水母的水螅体却可以在任何水质中基本都能够存活。
所以从这种生物学规律上来看,就很好解释了为何桃花水母会突然出现和消失了。桃花水母的水母体死亡了,但是水螅体其实一直在该片水域的最下层生存。
桃花水母水螅体
桃花水母如何出现在封闭水域中
桃花水母的水螅体比较特别,在低温,低氧及缺少养分的条件下,水螅体便会慢慢的变小,然后逐渐分泌出一种坚硬的外壳包住水螅体,变成休眠水螅体。
而休眠水螅体非常小,它们可以被水中的昆虫,植物种子或者候鸟带到全球各地。当水温及环境达到水螅体苏醒的条件,它们又可以变为可以生长的水螅体,最后长成桃花水母。
所以是为何原产于我国南方的桃花水母,会出现在全世界各地的原因。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
最后
其实桃花水母并不属于濒危物种,它们的种群数量还是十分庞大的。
人们通常观察到的桃花水母只不过是它们的水母体,在水下还有桃花水母的水螅体,当条件恶劣时,会形成带有硬壳的休眠水螅体,可以被昆虫、鸟类及植物带至全世界各地,这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桃花水母
海南的一口农家水井,出现大量6亿年前诞生的桃花水母,实际上除了海南出现,在云南和四川也都出现过,都说看到它就是一种福气。
桃花水母的外形像榆荚、大小各异,而且还会变换形态,外形犹如“桃花”一般。因此被称之为“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就好比水中大熊猫,它的出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这次在海南的农家水井中出现,这让科研团队十分重视。
农家水井会出现6亿年前的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的生活环境可能大家都还不了解,它生活的地方并不是大海,而是生活在获批和江河等淡水环境中,因此出现在农家水井也不奇怪。农村的水井也是十分常见的,是淡水资源普片存在的事物。
水井中的淡水资源也是非常的适宜生存的,在农村的水井中的淡水,冬暖夏凉,矿物质丰富,且口感清甜,没有污染,这正是桃花水母生存所必须的。桃花水母的生活环境是有特别高的要求,必须水质无毒和无害,这样才能更加有益于它的存活。
桃花水母对水的要求也比较独特,水温度不能超过32摄氏度,在盐碱环境要求也比较适宜,一般要求PH值在6.5~8.0之间。
通过上述关于桃花水母的生活环境的要求的了解,海南水井出现这样的水中大熊猫也是非常正常了,温度适宜,水偏酸性,非常适合桃花水母生活。
诞生于6亿年前的“活化石”
桃花水母是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中的一种,大约在6亿年之前,桃花水母出现在地球上。在这6亿时间历来,地球多次的物种大灭绝,但是它都幸运地存活了下来,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活化石”,水中大熊猫。
科学家认为,通过研究桃花水母,就可以了解到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揭开它所在门类的演化真相。这次海南水井发现桃花水母,也是科学家们对其严重的重要资源。
桃花水母从19世纪末至今,一共找到11种,其中的9种是我国特有的桃花水母品种。
我国发现桃花水母体型十分小,最大不超过2厘米,幼年仅仅只有几毫米,因此体型小,肉眼观察十分困难,必须长大成型后认真观察才尽可能被发现。桃花水母因为对环境要求非常高,全球污染严重,因此现在数量十分稀少,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
四川、云南发现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因为对环境的要求非常的高,但是在我国出现的地方也比较多,和大熊猫相比,它出现的地方更多,桃花水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浙江、湖北等地,但是出现频率并不高。
桃花水母在我国这些地方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气候适宜,淡水资源丰富,是它生活的最佳位置。
近些年先后在云南的富源的一个市民的水塘中出现“索氏桃花水母”,在四川成都一小区的水塘中,竟然也发现了桃花水母的身影,在经过专家的鉴定后,确认它们也是桃花水母,至于是哪一种类型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核实。
在四川和云南的桃花水母的出现,很多网友纷纷发出疑问:桃花水母是从哪儿来的?是不是人工养殖的?
桃花水母从何而来?
关于桃花水母从何而来这个话题,科研团队给出一个猜测性的答案:人工养殖放生的可能性不大,首先第一本来就非常的稀少,环境要求那么高,对桃花水母的养殖成本太高了。
科研团队给出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桃花水母在年幼的时候是属于水螅体,如果出现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自己处于“休眠”状态保护自己,等到环境编号就,再变成水母体。
这个解释十分的透彻,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的形态,在人工修建的水渠,水环境变好后,他们就可能会出现。这也是为什么他可能几年或者十几年不出现,也可能偶尔出现在局部地区的原因。
桃花水母体型虽然很小,可是在科学家的眼中可是无价之宝,因为在地球上适合它的环境并不多了。
桃花水母是一大类生活在淡水里的水母,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分布广泛,我国南方就有大面积分布,经常出现在一些小池塘里,只是不引人注意罢了。上个月就在云南也发现了桃花水母,本月又在海南五指山发现了桃花水母,如果是自然分布的话,确实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证实我国桃花水母的分布范围包括海南岛。桃花水母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有它出现的地方通常水质都很好。
如果海南省五指山地区确实有桃花水母分布,那通过地下暗河进入到水井里是有可能的,有些大学的池塘里或是农村的水沟里都发现过桃花水母。网上说桃花水母有毒,但是不足以致死。
桃花水母,是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属的统称,按照《桃花水母的分类、分布江西桃花水母形态观察》显示:全世界共有13个种(亚种),我国就分布有12个种(亚种)。我国的桃花水母种类最多,分布区域遍布19个省/市/区,北至北京市,南至广东珠海(目前已经扩大),东至台北市,西至云南保山,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流域。
国外桃花水母还分布在日本、西欧、中欧、北美洲等,但国外种类单一,主要为索氏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虽然5.5-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但在直到1880年才首次由E. R. 兰克斯特(Lankster)发现于英国,并命名了桃花水母属。中国则于1907年首次在宜昌发现并命名。但据某些学者考证,这些水母在1609年《归州志》中被称为“桃花鱼”,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古人认为“桃花鱼”乃桃花花瓣落水而生。
由于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宜昌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可能已经灭绝。而秭归桃花水母、短手桃花水母、乐山桃花水母、信阳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六种桃花水母已被列为濒危物种。杭州桃花水母曾一度被认为已灭绝,但2010年8月,诸暨市阮市镇包村村民在自家池塘重新发现了桃花水母。
2012年9月,在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李家沙沟社区的一处小型水库内发现了大量桃花水母。2014年9月,在重庆市璧山区璧山青龙湖大沟水库内发现一群桃花水母。2017年5月,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景贤乡同意村一鱼塘内发现一群桃花水母。
前不久云南和海南发现了桃花水母,证实其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比原本以为的要大。桃花水母伞径通常只有6-24毫米,最大28-29毫米,即使最大也不到3厘米,很容易被忽视掉。
清代诗人林鸣莺写过一首《桃花鱼》:“花开溪鱼生,鱼戏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很高,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亿年之久,值得我们研究和保护。
在去年8月份,在海南五指山某个村子的水井里,有人发现了大量的桃花水母。无独有偶,其实在去年6月份,在云南富源、四川成都的水塘里,也有人发现了桃花水母。据有关专家介绍,桃花水母在地球上已经生存繁衍了6亿年的时间,堪称地球的“活化石”,那么,为什么桃花水母频繁在我国的淡水中出现呢?
先来认识认识“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隶属于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属,是生活在淡水中各种水母的统称,全世界目前只发现了11种淡水水母,除了索氏桃花水母在欧亚大陆、伊势桃花水母在日本有分布之外,其余9种均是我国所独有(索氏桃花水母和伊势桃花水母在我国也有分布)。
桃花水母又名“桃花鱼”,身长在15-25毫米之间,呈白色或者绿色,通体透明,身体呈现圆形的伞状,没有明显的头部和尾部,身体四周长满了触须,在身体的中间长有若干个类似桃花状分布的触角状物体,而且它们的出现时间多是南方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得名“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别看身体特别小,但它们却是食肉型动物,多以水蚤、线虫、蝌蚪、小的鱼苗等为食。在移动时,依靠的动力则是身体伞状物的不断收缩与伸展,这样就可以控制伞腔中水的多少,从而实现向水流喷射相反的方向移动。当碰到可以捕食的食物时,桃花水母中间部位的触手,就会从刺丝囊中发射出刺丝,准确地击中目标,而刺丝中含有生物毒素,猎物被射中后不久就中毒死亡,然后桃花水母借助触手就将猎物送入自己的胃中。
桃花水母是一种对生活环境非常敏感的生物,在水温方面,主要活跃的温度范围为25-32摄氏度;在酸碱度方面,适宜的PH值区间为6.5-8;在水质方面,适宜生存的水体必须无毒、无害,非常洁净;在日照方面,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喜欢较弱的阳光照射,早晨和傍晚习惯活动于水域的上层。当环境温度较低、水体出现污染以及食物量比较少时,桃花水母就会分泌一层较硬的物质将自己包裹起来,能够进行长时间的休眠,当外界环境重新适宜时,再从休眠状态复苏过来。
近期被发现的桃花水母是怎么来的呢?
由于桃花水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对气候、气温、光照等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它们的分布范围不是太广泛,在我国的分布多在长江以南的区域,特别是海南、云南、四川、两湖两广、江西等省区。再加上它们的个体很小,数量也比较少,因而,在自家水井或者池塘中发现的桃花水母,基本没有可能是人工放生的,而是在自然状态下通过水体的流动实现迁移的。
桃花水母具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的特征。在无性生殖周期内,依靠母体细胞出芽,形成新的浮浪幼虫个体,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发育成为水螅体。而在有性生殖周期内,生殖细胞在释放之后母体很快死亡,生殖细胞在水体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孵化发育成浮浪幼虫,最后也会成长为成熟的新个体。
一般情况下,在天气转暖之时,成熟的雌雄个体就会分别释放生殖细胞,继而在水体中受精,受精卵孵化后诞生的浮浪幼虫,会附着在水底的石块上,然后发育成水螅体。水螅体可以经受夏季的高温以及冬季的寒冷,等到第二年春季再通过出芽方式产生水母个体。因此,对于桃花水母来说,它们通过有性生殖来产生水螅体,而水螅体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来产生水母个体。这种交替生殖的现象,也造成了自然界中的桃花水母,在一段时间内完全看不着踪影,而在另一个时段又突然出现了的重要原因。
在自然界中的池塘中所发现的桃花水母,我们很好理解,因为无论是云南,还是四川,这些地域本来就是桃花水母的适宜生存区域,只因为它们体型小、数量少、对环境的敏感性强,同时再加上它们经常玩“定时失踪”的把戏,所以人们对它们知之甚少,比较好奇而已。
而在海南的自家井水中发现桃花水母,则说明这个水井的下部,所连接的地下水系统中存在着它们的踪影,因为井水的补给,除了自然降水以外,更多的是依靠地下水的供给。而所连的地下水系统,又有很多通道与其它区域的地表水系统相连。这样,生活在其它淡水水域的桃花水母,其受精卵、或者水螅体等不同状态的水母,就会沿着水流的方向实现迁移,最后来到了水井之中。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水螅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发育为水母形态,或者原本就处于休眠状态的成年水母,在被发现时又恰好从休眠中活跃了过来。
桃花水母目前的处境
由于桃花水母对栖息地的要求太过苛刻,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比较窄,是仅有的一类在淡水生活中的水母。虽然从我国来看,种类较多,而且相对的分布区域较广,但是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之下,一些原本生存桃花水母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水体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桃花水母的数量迅速减少,栖息区域严重压缩,全部11种水母在我国都已经濒临灭绝,其中宜昌桃花水母以及信阳桃化水母、短手桃花水母处于极危物种级别。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很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面貌开始发生改善,无论是水体还是大气、土壤污染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很多珍稀物种又重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特别是桃花水母这种对环境非常“挑剔”的物种,近年来相继在很多地区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积极成效。
一口井里,发现了6亿年前的“桃花水母”?这就是对科学的一种误读!因为桃花水母本来就是一种低级生物,只要自然水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会自然生长!就像重庆海棠溪的卵石河坝,因为有座大石头,每年涨水就会因漩涡形成一个大凼。民间称之为“饿鬼凼”!每年春天,它就会生长出许多水母。因为它出现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形状大小又如花朵🌸。人们就把它叫做“桃花水母”!现在城市建设“滨江路”这个景观已经永远消失了。
上次发现这个水母是云南,这次发现这个水母在海南!
这种水母对环境的要求极高,说明我们中国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
这说明这个水口水井保持原史壮态,沒有被现实的i污染物所沾染,这就是原史生态对万物的需求,生命之可贵循境要保洁,人类虽科技进步了,对万物的循境需求减弱了,这给地球人提出了保护循境如保护自己一样。
上网摘抄的文案我就不再抄一遍了,
因为人家问的不是“桃花水母是什么”,
而是问桃花水母“为什么会出现”。
所以我就写写我自己的想法。
我家附近小区有一个几平米的小水池,
就是那种养几条鱼啊龟啊的景观用小水池,
有一年,在这个小水池中,
就发现了桃花水母。
然后还上了当地的报纸。
这东西莫名其妙地出现,
后来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之后偶尔也会听说哪里哪里发现桃花水母。
从它出现和消失的情况来看,
这东西是来得容易,去得容易。
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我也曾经很疑惑。
就拿我家附近这个水池来说,
底下是水泥抹的,
不可能通什么地下水。
总不能是天下掉来的吧?
那么极有可能是有用户放生小鱼的时候带进来的。
也就是说——
在水母还处于肉眼很难见到的幼虫时间,
有人把它与其它水生生物一起带了进来。
而小区的水池虽然可以让它长大,
但条件不足以让它繁衍生息,
后来就消失了。
如果你们家那口水井水质条件好,
它能繁衍生息,也就越来越多了。
再说多一句,
我觉得这个东西在大江大湖里也许也很多,
但不容易被注意到,
偶尔出现在水井和水池中,
这种地方容易被人们发现,
结果,就成了天大的新闻了。
标签:水母,水井,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