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生活百科>托合齐

托合齐

2024-10-03 20:07:26 编辑:join 浏览量:528

托合齐

因为,太子接到康熙回京的明诏以后,要学李世民,来一个玄武门兵变!托合齐,耿索图,凌普等人,都是太子兵变的主力!

太子在第二次被废圈禁前,在众位亲信的鼓动下,决定“绝地反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跟康熙拼一个“鱼死网破”。于是,太子手下亲随以李世民“玄武门兵变”为榜样,为太子出了三个馊主意:

第一,康熙明诏说8月16日经密云回京,刚好,太子亲信耿索图的两万兵马就在密云。等康熙经过密云的时候,就以护驾的名义解除随驾护军的武装。耿索图就可以挟持康熙,将康熙看护起来,密送进京。

第二,太子下谕旨,让太子亲信托合齐接替隆科多的步军统领都统一职。等耿索图挟制康熙进京,托合齐再纠集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关闭九门,进驻大内,逼康熙皇帝退位。

第三,凌普率领热河兵马,进驻京郊,以为呼应之势。等康熙退位诏书和太子登基诏书颁布出去,天下就可传檄而定。

可惜,康熙不是李渊。他也不喜欢太子给他加的“玄武门兵变”的戏码。康熙在回京之前,除了发明诏宣布8月16回京,还下了两道密旨:

第一道密旨:让(原太子党主力)四阿哥胤禛召见隆科多,监视太子一党。(康熙都看出来,他这个四儿子是忠于自己的,而不是太子。)太子要是敢谋逆,马上捉拿太子,捕获太子党羽。

第二道密旨:让十四阿哥胤禵以兵部的名义,布置西山锐建营(这支部队是小说虚构的)监视热和驻军动静;布置丰台大营,严密监视密云驻军的动静。耿索图和凌普敢谋逆,立刻将二人拿下!

太子一党的阴谋,全在康熙的算计之中。而且,原来的太子党老四胤禛都不支持太子,太子岂能不败?

首先,胤禛将密旨传给隆科多。等托合齐拿着太子的御制前去接管九门兵权(步军统领衙门都统之职)的时候,隆科多直接拿出皇帝密旨,拿下了托合齐。接管了京城所有兵马大权。

其次,胤禛本来就是领侍卫内大臣!宫内所有侍卫都是他负责统领,太子新调来的人马,上来就被胤禛解除了武装。

最后,老十四胤禵率领丰台大营兵马剿灭了耿索图的密云叛兵。至此,太子密谋武力夺权的计谋,全部失败。

托合齐真是站错了队。

在《康熙王朝》剧中,托合齐竟然拿着太子谕旨去谋取(步军统领衙门统领)隆科多的兵权!参与太子“玄武门兵变”!这是谋逆大罪,死不足惜!太子被废,参与武装兵变的太子一党被杀,也在情理之中。

真是历史上,托合齐就是步军统领,隆科多是接替的他的职位。托合齐本来是康熙心腹,于康熙四十一年出任步军统领,负责监视在京王公大臣的情况。康熙本来很信任他,没想到,(康熙五十年)他竟然与数位八旗官员在宴饮中议论储位问题,替太子说好话,就是著名的"托合齐会饮案"。同年,托合齐病退。隆科多接替他步兵统领职位。

康熙五十一年四月,康熙以"欺罔不法",将托合齐下狱。同年十月,太子被废。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托合齐病死狱中后,被挫尸扬灰,不许收葬。

(文|勇战王聊历史)

向敬之

托合齐被挫骨扬灰,是真实的历史。《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二记载:“宗人府等衙门题,托合齐肆行悖逆,罪恶重大,今虽于监禁之处病故,应将伊挫骨扬灰,不许收葬。伊子舒起,仗父威势,恣意横行,应拟绞监候。从之。”

托合齐父子死于非命,尤其托合齐死后还被挫骨扬灰,可见康熙对其恨到了极致。

论关系,托合齐是康熙的大舅子,皇十二子胤裪的舅舅。他的妹妹万琉哈氏早年经上三旗选拔宫女入宫,于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生育胤裪。

《康熙王朝》陈道明版康熙帝

论出身,托合齐家族虽属于正黄旗,但初为安亲王岳乐府上的家奴,后转为内务府做包衣,做过广善库司库郎中。

论受宠程度,康熙虽不宠爱定嫔(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裪被封为固山贝子,而其母于九年后才升为定嫔,时胤裪已受命办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但对其兄托合齐倚为心腹,于康熙四十一年六月任命为步军统领。康熙外出时,由其密奏在京王公大臣的言行、交往乃至家庭纠纷,还监控着皇子们的举动交际。

然而,托合齐保护京师安全,却成为了皇太子胤礽的心腹重臣。康熙四十七年刑科给事中王懿参劾托合齐欺罔不法事,康熙压而未发,直至五十一年四月他决定废储时,重提此案:“今托合齐之不法彰明较著,王懿所参皆实,著交九卿审明具奏。”原步军统领托合齐与原刑部尚书齐世武,利用手中的权势,向康熙“保奏”胤礽尽早即帝位。康熙五十年,托合齐以病由请辞,得到了圣祖马上批准,继而由康熙的另一位姻亲隆科多接任。然而,康熙并未因此而消减对托合齐的怨恨。

托合齐们结成党羽,力挺胤礽,就是逼康熙提前退位,行事悖乱,图谋叛逆,自然让康熙恨得牙痒痒。

托合齐是什么人?

他本是出身卑微的包衣奴才,但是因为他的姐姐成了皇帝的嫔妃,并生下皇十二子,所以托合齐逐渐被康熙重用。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插曲,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虽是定嫔所生,但是却被康熙交予苏麻喇姑抚养,而胤祹在康熙诸子中也算是结局最好的一个,直到乾隆二十八年才去世。

回归正题,托合齐在康熙四十一年被任命为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成为了主管京城防务的重臣,康熙的心腹。

康熙离京时,托合齐就是康熙的耳目,负责监视京内的一举一动。

托合齐为人颇为狂傲,据记载,有一次托合齐带着侍从出行,正好遇见了施琅之子,清朝知名的清官施世纶,施世纶非常尊敬的站在路边,托合齐问他为何如此,施世纶说“看到这么大的排场,还以为是君王出行,没想到是你”,威胁要弹劾托合齐。

托合齐获罪则是因为太子胤礽。

托合齐在太子被复立之后与其关系比较近,而此时太子和康熙却是渐行渐远,托合齐遂被认为是“太子党”成员,而获罪入狱。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不久,托合齐也病死在监狱中,康熙下旨将其“挫尸扬灰,不许收葬”。

“托合齐会饮案”,是历史上康熙朝晚年那场“九子夺嫡”期间的一个极为关键的事件。正是伴随着这桩“会饮案”的勘破,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极之位,并将其永远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而作为“会饮案”主犯的托合齐,下场同样十分凄惨,他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囚禁后最终惨死狱中,还被康熙下令“挫骨扬灰,不得收葬”。

那么,为何“托合齐会饮案”会成为康熙“二废皇太子”的导火索,而康熙为何又对托合齐本人如此愤恨呢?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与介绍。

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之后,他与康熙皇帝之间的矛盾依旧十分尖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然而仅仅过了一百多天之后,康熙皇帝便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之所以还将胤礽选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一来是康熙不希望他自己此前为了培养胤礽所倾注的半生心血就此全部付诸东流,二来是在康熙“一废皇太子”后,众位皇子已经开始为了皇位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康熙为了缓和皇子之间的矛盾,进而稳定朝局、平息朝堂争端,也只能重新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然而在这之后,一切正向着康熙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胤礽在复立之后,非但没有吸取此前的教训,反而表现的愈发的嚣张与跋扈,其结党营私、贪婪腐败的行为更是丝毫没有收敛,这让康熙对于胤礽是无比的失望。

而另一方面,朝堂上对于太子胤礽的反对之声也是越发激烈,不仅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一众康熙皇子依旧不断向胤礽发起挑战,包括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翰林院掌院学士纳兰揆叙等在内的众多朝臣,也就此站在了胤礽的对立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合齐会饮案”的爆发,无疑成为了“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将胤礽送进了深渊之中。

托合齐组织“会饮”,其目的却是为太子胤礽“缘结朋党”。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安郡王马尔浑去世。

马尔浑,是安亲王岳乐的儿子,在岳乐去世之后降爵继承了家族的世系爵位,成为了安郡王。而康熙也是出于对整个安亲王家族的照顾与尊重,不仅以极高的规格厚葬了马尔浑,并且在其殡葬期间颁布了严格的“禁酒令”与“禁宴令”。

只不过,时任步军统领的托合齐却违背了康熙皇帝的禁令,一连数日在自己的府上秘密组织“聚众会饮”。

之后,马尔浑的弟弟景熙和吴尔占向康熙告发了此事,起初的时候康熙还并不在意,准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景熙等人一再坚持下,康熙最终决定彻查此事。

然而,彻查的结果却是令康熙皇帝大惊失色。

原来,参与“会饮”的人员多达二十余人,除了托合齐父子外,还有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等人。

刑部尚书,掌管的是整个国家的司法和刑名系统,相当于是集今天的公安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权于一身。兵部尚书,直接管理全国的军队提调,相当于是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八旗都统,掌握着一个旗的兵马作战指挥,等同于今天的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至于托合齐担任的步军统领,则是负责京城九门以及皇宫的卫戍,关乎到整个京城之内的安稳,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卫戍部队的司令员。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参与“会饮”的这些人,不仅是朝中掌握实权的重臣,他们手中更是均握有着一定的兵权,特别是托合齐,其手中掌管着的两万兵马,是京城内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而这也便是康熙感到担忧与惊恐的原因所在。

而伴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整个“托合齐会饮案”的真相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托合齐,拖尔弼之子,其家族原本是安亲王府的家奴,后转为内务府的包衣,而他的妹妹就是十二阿哥胤祹的生母定嫔万琉哈氏。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托合齐开始担任步军统领,而为了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他也就此选择依附于太子胤礽,并成为了其重要的心腹。

安郡王马尔浑去世后,托合齐父子便伙同同样为“太子党”重要成员的鄂缮,借着“会饮”的名义,帮助太子胤礽“缘结朋党”,除了为继续扩大太子胤礽的势力和影响力,以确保其能够顺利继承皇位而商讨对策外,还秘密策划了许多不可告人的“阴谋”。

而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取证,康熙皇帝也最终认定,托合齐等人就在帮助胤礽进行“会饮谋逆夺位”。

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召集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复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断非可托付祖宗弘业之人,故予拘执看守。”

就这样,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废黜了皇太子之位,并就此被永远的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胤礽始终没有重获自由。

参与“托合齐会饮案”的人员,结局都十分凄惨。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就在康熙皇帝在废黜胤礽的同时,齐世武以“诌事”皇太子胤礽为由,被康熙议罪论处,并“命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号呼数日而后死”,场面极为恐怖。至于耿额、鄂缮等人,也或被直接处死,或遭到流放,下场都非常凄惨。

至于“托合齐会饮案”的主犯托合齐,在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囚禁后,最终惨死在了狱中。然而康熙皇帝却不肯就此放过托合齐,随即下令将其“挫骨扬灰,不许收葬”:

“宗人府等衙门题,托合齐肆行悖逆,罪恶重大,今虽于监禁之处病故,应将伊挫骨扬灰,不许收葬。伊子舒起,仗父威势,恣意横行,应拟绞监候。从之。”

纵观康熙皇帝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惩治朝臣的场面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在此之前,也就只有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康熙下令圈禁,之后被康熙活活饿死的索额图,遭到过康熙这样绝情的对待了。

然而,不管是索额图,还是托合齐、齐世武等人,他们之所以会有着极为凄惨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因为他们触碰了康熙皇帝的“底线”,这便是太子胤礽。

康熙十三年(1674年),胤礽出生。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周岁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在这之后,康熙不仅给予了胤礽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为了将胤扔培养成为自己的合格接班人,康熙耗费了巨大的心血与精力,可胤礽“回报”给康熙的却是无尽的失望。

而伴随着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两度废除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他在此之前为培养胤礽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就此付诸东流,这对于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打击是相当巨大的,心中的愤恨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除了对于太子胤礽的“恨铁不成钢”,包括索额图、托合齐等人在内的一众与胤礽关系紧密的朝臣,也被康熙视为了“罪大恶极”,而他们的凄惨结局也就此变得无法避免了。

在《雍正王朝》有一个很悲惨的人物,他获罪入狱,死后竟然被挫骨扬灰,他就是太子胤礽的手下近臣托合齐!那么他到底犯了什么错,又为何受如此之大的处罚呢?

一、

史书记载中的托合齐:

托合齐在历史中死后确实被康熙帝挫骨扬灰了,所以这个剧情并不是编的,而是确有此事。

在《清圣祖实录》中有记载:

“宗人府等衙门题,托合齐肆行悖逆,罪恶重大,今虽于监禁之处病故,应将伊挫骨扬灰,不许收葬。”

托合齐到底犯了什么错?怎么惹得康熙帝动用如此大刑?

其实按照关系来讲,托合齐还是皇亲国戚呢,他是康熙帝的大舅子,皇十二子胤裪的舅舅。皇十二子胤裪和其母亲万琉哈氏并不受康熙帝的宠爱,不然的话也不会一直是定嫔。

但是托合齐却备受康熙帝的信任,在康熙四十一年六月任命为步军统领,如果康熙帝外出,则由托合齐密奏在京王公大臣的言行、交往乃至家庭纠纷,甚至还负责监视各位皇子们的德行和举止。

后来由于康熙帝的几个皇子争嫡激烈,托合齐因酒后失言,被人告发与太子胤礽结党营私,当时康熙帝并没有处理他。而等到康熙帝对太子胤礽失去了耐心,决定废掉太子的时候,才又想起托合齐的往事。于是把已经病退在家的托合齐拿入大狱,不久后太子胤礽被废,紧接着托合齐病故,最后被挫骨扬灰。

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分析,托合齐是康熙帝的近臣,应该知道结党营私的后果,所以这个罪名到底是不是冤枉他,就不得而知了。

二、

在《雍正王朝》中的托合齐就不同了:

按照史书中的步兵统领任命顺序,隆科多的任命是在托合齐退了以后才执行的,但是剧中变成了托合齐去顶替隆科多任步兵统领。难道隆科多顶替的是托合齐,托合齐又想夺回步兵统领?

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我们就不纠结了,我们先来分析托合齐为什么要顶替隆科多?

这件事就牵扯上了太子胤礽,太子胤礽被复立以后,疯狂的报复其他皇子和大臣。可是单纯的报复并解决不了问题,后来他想到一个自认为很妙的招,那就是拿到任伯安的百官行述,这样可以达到控制百官的目的。

只不过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自己跟任伯安的私信到了康熙帝手里,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决定放弃太子胤礽,但是又怕后人说自己是不教而诛,于是定下一计,连下两道密旨:

第一道密旨:让四阿哥胤禛召见隆科多,监视太子一党。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就在康熙帝说四阿哥胤禛名字后,张廷玉愣了一下,又确认了一遍自己没有听错,才写下的密旨,看来张廷玉还以为老四胤禛是太子胤礽的人呢。只不过睿智的康熙帝已经想明白了,太子胤礽这封密信之所以能到自己手里,跟老四胤禛也脱离不了干系。

第二道密旨:让十四阿哥胤禵以兵部的名义,布置西山锐建营监视热和驻军动静;布置丰台大营,严密监视密云驻军的动静。耿索图和凌普敢谋逆,立刻将二人拿下!这之后也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老八胤禩给老十四分析,以后的皇帝非老十四莫属,所以这次任务一定要圆满完成。

然后就是一道明诏:

“朕定于八月十六日到京!”

也就是说康熙帝其实在钓鱼执法,鱼饵已经布好,就等太子胤礽上钩了,而太子胤礽也能分析出这可能是一个陷阱,但是还是往下跳了。

三、

太子胤礽为什么要谋反?(一)

可以说,太子胤礽拿到康熙帝给的密旨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完了,随后瘫坐在了椅子上。而紧接着就是四个近臣匆匆忙忙赶过来了,当时的镜头是太子胤礽还在瘫坐,桌子上放着打开的密折。

其实太子胤礽并没有想到这封信仍然存在,本来老四胤禛烧掉了百官行述,让太子胤礽非常恼火了,但是一想或许那封信也被烧掉了,也算是给自己消灭证据。不仅太子胤礽这么想,连老八胤禩也这样认为,他让老十四胤禵上书给康熙帝,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只要这封信落到皇阿玛的手里,太子肯定会再次被废,四哥烧毁百官行述,他也逃不了同谋的嫌疑。”

显然太子胤礽的四位近臣匆匆赶过来,并不是他们自己分析出来大事不好,而是太子胤礽叫他们过来商议的。

他们一进来就大喊“拼了”,但是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并不是为了太子,而是为了他们自己:

因为他们说的很清楚:

“若是再次被废,我们都得完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太子被废,不管是被杀还是被关,都是下场悲惨。更悲惨的其实是这些近臣,毕竟关于百官行述的事情,真正去落实的人还是这些近臣,康熙帝废掉太子并不足以结案,自然会杀掉几员太子近臣,以谢天下。

而太子胤礽无奈地说:

“我们难道能够斗得过皇上吗?”

四、

太子胤礽为什么要谋反?(二)

也就是说太子胤礽心里非常的清楚,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康熙帝的控制之下,就凭我们这几个人,怎么斗得过皇上?

等众人提出“玄武门之变”时,太子胤礽明显的楞了一下,显然此时的他并没有想过要逼宫。几名近臣也看出来了太子的心思,于是提出了自己七成胜算的计划:

计划一:康熙帝八月十六经过密云回京,而耿索图的两万兵马就在密云,利用护驾解除康熙帝亲兵武装,挟持皇帝进京。

计划二:太子下谕旨,让太子亲信托合齐接替隆科多的步军统领都统一职,管控京城,配合耿索图挟持康熙帝进京。

计划三:凌普率领热河兵马,进驻京郊,以为呼应之势。

岂不知,这三个计划都在康熙帝的预测之中。

结果耿索图没等来康熙帝,却等来了老十四胤禵的大军。托合齐去接替隆科多,结果隆科多掏出密旨反而扣押了托合齐。

太子胤礽下达“干吧”的命令后,从他落下的两滴泪也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痛恨自己竟然“谋反”,一方面也为他跟康熙帝从亲密无间到现在的刀剑相向而落泪,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和自己的手下落泪。

因为他心中知道自己斗不过皇帝,之所以还要斗,就是因为憋屈,这种三十多年当太子的委屈,还要受康熙帝摆弄,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就是想发泄一下自己的愤怒,毕竟横竖都是完。

所以在老四胤禛拿着密旨找到太子胤礽劝他放手的时候,他告诉胤禛狗急了也会咬主人的……

而他的这些手下怂恿太子造反是因为,横竖都是死,万一成了,他们还能成为拥立新君的重臣,也就铤而走险拼一把了。

而康熙帝最后也不过是把太子胤礽永久圈禁,毕竟他老人家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也怕传出“虎毒食子”的恶名。但对于太子的这些近臣就不客气了,馊主意就是你们出的,太子就是你们害的,不把你们挫骨扬灰,难解这心头之恨!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我们可以先看看某百科中对托合齐经历是怎么说的:“拖尔弼之子,以其为定嫔之兄、皇十二子允祹之舅,故受到康熙帝信任,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出任步军统领。曾是康熙帝的心腹之一,康熙帝外出时,他秘密奏报在京王公大臣的情况,其言行、交往乃至家庭纠纷,无不包括其中。”

换而言之,实际上托合齐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康熙的心腹,步军统领,这个职务,真的相当关键和重要,同时替康熙奏报在京王公大臣情况,活脱脱就是康熙心腹和重要爪牙。但是这样的人因为知道太多的事情,总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某百科是这么说的:托合齐与数位八旗官员在宴饮中议论储位问题,为尚在储位,但与康熙帝矛盾日深的皇太子胤礽说好话,遂被告发,被指为太子集团主要成员。一年后病死狱中,挫尸扬灰,不许收葬。

现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对历史人物做了不少加工,所以很多不足一提,就如托合齐,被指为太子集团成员,亦或是诬陷。理由是在康熙身边的人,尤其是近臣,都知道参与其子结党营私下场是什么,托合齐未必会不知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托合齐参与此事并不可能。只能说他对太子有一些感慨,不幸被人告发而已。

提到康熙将托合齐挫骨扬灰这件事,可以先说说索额图,说说康熙立储的难题。

好父亲康熙。

康熙一生有4个皇后,51个嫔妃,康熙精力充沛,生殖力强,他共有22个儿子成年,这个22个儿子都不简单,个个文武双全,精通四书五经,满语和汉语,有的还精通骑射,统兵等。

康熙14年,立不满两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康熙复设詹事府来辅佐太子,选择理学名臣,博学鸿儒来来教导太子,百忙之中,康熙抽出时间亲自调教太子。亲征之时,命太子监国,处理政务,对太子来说,康熙是个好父亲。

太子被废。

群臣以索额图为首,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聚集在太子门下,太子形成了一个威胁皇权的权力中心,太子日益骄横,门下结党营私。太子曾口出狂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天子乎?”。

康熙42年,康熙拘囚太子党党首索额图,康熙一方面打击太子党,另一方面也是给太子提个醒,希望太子有所觉醒,痛改前非。然后,康熙出巡,太子党羽窥伺康熙起居,康熙感到危险,果断采取措施,废除太子,将太子党羽索额图的两个儿子等六人“立行正法”,其余人等充发盛京。

索额图的显赫地位,又为康熙立下大功,但是在太子问题上,在“天家骨肉”问题上,康熙是毫不留情,因为太子问题既关系到权力格局,又关系到父子情深,康熙对太子非常器重,感情非常深厚,只能对索额图下狠手。

太子党托合齐

由于太子位子空悬,众阿哥要不拉帮结派,跃跃欲试,要不表明与世无争,暗地里积蓄力量。康熙48年,康熙意欲平息太子之争,出乎意料的复立太子胤礽,但是太子身边有很快聚集了一批党羽和亲贵大臣,这其中就有托合齐,太子党为非作歹。

其实太子胤礽结党,也有他的苦衷,众多兄弟来帮结派,对太子的位置虎视眈眈,太子为了将来权力的平稳过渡,为了将来统治天下的权力基础,也要有自己的一批死党。

在电视剧中表现了“私放刘八女,拿百官行述来要挟百官”。结果“百官行述”被雍正拿到,隐藏极深的雍正故意把百官行述泄露给八阿哥,通过八阿哥的手除掉太子胤礽,又不引起康熙皇帝的怀疑,手段真是高明!

震怒的康熙再次废除太子胤礽,对太子党进行了狠狠的打击,康熙两立太子,又废太子,众皇子对太子之位又虎视眈眈,在立储问题上,康熙皇帝是焦头烂额,脸面尽失,康熙皇帝的怒火可想而知,肯定不能轻饶太子党的人,所以才将太子党的近臣托合齐挫骨扬灰。

康熙将太子托合齐挫骨扬灰不是《雍正王朝》编的,而是史书上真有其事,可以说康熙这么狠是事出有因。

托合齐出身卑微,是内务府包衣奴才,因为受到康熙赏识才步步高升,负责帮助皇帝监视京城中文武百官的动向、私事、丑事,说白了康熙的间谍。

托合齐属于得志便猖狂的人,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康熙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之间顺天府府尹施世纶多次上奏弹劾托合齐;康熙四十七年给事中王懿参劾托合齐“欺罔不法”。这些事都被康熙皇帝亲自压下来了,可见对于托合齐的宠信。

但就是这样一个本应是康熙亲信、忠臣的人却背叛康熙,投靠了皇太子胤礽,参与胤礽谋夺皇位的事件中。托合齐更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太子被废复立后不知收敛,上蹿下跳帮助太子拉拢文武官员、八旗实权人物,议论储位问题。

康熙五十年,康熙忍无可忍将托合齐下狱。托合齐一年后病死狱中,康熙下旨将其挫尸扬灰,不许收葬。

标签:托合齐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life/30831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