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证并治上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颈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乾呕者,桂枝汤主之。
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8、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9、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10、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11、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1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发於阴也。发於阳者,七日愈。发於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
七,阴数六故也。
13、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以阴得阳则解也。
」。14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巳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鍼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5、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後必吐脓血也。
19、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服桂枝汤,大汗出後,不解,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
2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2、太阳病,发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2
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裏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2
4、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
25、发汗後,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2
6、发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7、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8、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浆浆汗水,发热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乾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29、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
下为之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30、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31、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32、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胁热利,脉滑者必下血。
33、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利,此作胁热利也。
3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胁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叁汤主之。
3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6、太阳病,下之後,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汗出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37、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38、太阳病,下之後,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39、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40、病发於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於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41、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农,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馀处无汗,跻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42、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43、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44、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大陷胸汤主之。
45、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46、伤寒十馀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47、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48、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49、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50、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51、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52、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53、病在阳,应以汗解之,若反以冷水潠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弭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被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5
4、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5
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5
6、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7、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8、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59、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60、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1、发汗後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62、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63、发汗後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叁三两)新加汤主之。
64、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下利清榖,当温其里,宜四逆汤。6
5、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热结在裏,表裏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舌上乾躁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
66、发汗已,脉浮数,小便不利,烦渴者,五苓散主之。6
7、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68、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69、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70、伤寒脉结代,心头悸,炙甘草汤主之。
71、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欬而不欬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72、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73、发汗後,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7
4、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7
5、伤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下利後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7
8、发汗吐下後,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
9、伤寒下後,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豉汤主之。8
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乾姜汤主之。8
2、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
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8
4、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8
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8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苦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8
7、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核桃承气汤。8
8、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而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8
9、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90、伤寒大下後,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91、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
92、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裏,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93、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94
标签:伤寒论,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