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之前,先要定性什么是国外商演,或者说什么样的演出才算商演。
第一,商演是商业行为,有投资商有赞助商,但商人的目的是为了赢利,有利可图是唯一动力。
第二,商业行为不牵涉政府架构,打着公款消费名号的所谓商演都是耍流氓。
由此可知,德云社的相声可以算商演,其他打着文化交流名号的巡演算不上商演。这就好比孔子学院算不上真正大学一样。
其实第一家民间相声团体出国商业演出的并不是德云社,而是星夜相声会馆。早在2010年底,星夜就在欧洲做了商业巡演,次年又在新加坡做了巡演。当时的德云社还处于风雨飘摇,努力维护国内商演市场。有意思的是当时参演的大部分演员都是德云社离职人员,在宣传上更是打着德云台柱班底的旗号,唯一少的是德云班主和于三样。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或许是经济效益不高,或者是利益分配不均,更有可能的是投资方没有获得所想利益放弃投资,总之后来就没有再听说星夜出国商演了。
人们在谈论郭德纲为什么火暴时,经常简单的认为他就得益于最早接触市场化运做,所以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这解释不了为什么德云社可以抢占国外相声商演市场,因为最早开拓市场的不是他是星夜,为什么他可以从别人手里抢而别人抢不过他?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市场定位准确。星夜给自己定位的是欧洲巡演,在英奥德几个国家巡演,在宣传上做不到同步,次年的新加坡巡演更是错误。新加坡汉语虽然是官方语言,但近些年明显英语普及程度增加,汉语方面其实更愿意接受粤语(这和政府导向有关)。近年香港无线台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斩获业绩斐然,对于相声他们更容易接受粤语化的脱口秀。而德云社的商演着眼于澳洲和加拿大,这两个地方是近些年中国大陆新移民的首选,在十年前唐人街的交流还主要靠粤语,现在基本可以说普通话无障碍,甚至出现了华人社区。对于这批新移民,带乡音的相声明显有亲切感。
二,投资方宣传力度。德云社出国商演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商业运做,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宣传文化,身负的政治包袱较轻。其他演员出国可能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那么必然肩负历史使命,相声好不好笑是次要,重要的是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次两次或许人家捧场,次数多了就原先一点意思变得没意思了。
三,象德云社这样的民营团体,商演是最好的获利机会,出国更可以开阔眼界。因为他的演员都是自己培养的,能参加商演的基本都是自己培养的签约艺人,成本对于公司来说近乎为零。商演就等于自己养鸡下蛋,别人给出饲料钱,那么为了维持这种良性状态,足够的让利也让投资商有足够动力运做,典型的双赢局面。
说说我自己的体会 我是十几年前的老留学生了 当年我就是被中国同学带着听郭德纲的 身边认识的大多所留学生 同好也挺多的 现在我还在欧洲 已经不再念书了 认识的中国人也就三教九流了 从医生律师到厨师司机 听郭的相声的也还是不少 而且什么样的人都有 而且在国外 这种华人大型商演本来就少 又加上钢丝多 德云社名气又大 商演火爆真是太正常了
这题目怕是要遭人嫉恨。
实际上,与其说相声在国外有市场。不如说是郭于二人、或者说德云社有市场。这两位,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
相声有没有受众不太清楚,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确很有市场。
的确是市场很大 拿我自己说 同在南半球 真是希望一年到头随时都能看德云社的相声演出 无奈鞭长莫及。。。。。。
标签:商演,德云社,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