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生活百科>刘苏里 得到

刘苏里 得到

2024-08-10 20:01:46 编辑:join 浏览量:1326

刘苏里 得到

10 月 30 日,罗振宇发了一条微博,说: “八个月前,请@刘苏里老师出山。今天,产品终于出来了。没有刘苏里老师和‘万圣书园’在知识界的威名,不可能做这么大的文化工程——请各个领域的学界名家,对人类思想经典做现代转述。这个大工程,要搞很多年。”

罗振宇,内容付费产品“得到” APP 创始人和《罗辑思维》节目主讲,著名网红,拥有超过千万的粉丝,引领了中国知识付费的风潮;刘苏里,学者、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学术书店万圣书园的创始人,经手超过 40 万种图书。他的书店自 1993 年创立以来,因其独特的选书标准和人文关怀享有盛誉,一直是无数读者的精神地标和北京的文化地标。

看似不搭调的两人,却在 10 月 30 日——万圣书园和刘苏里生日的前一天——联手,在“得到”上推出了一款产品——《刘苏里·名家大课》。具体来说,刘苏里邀请了 50 位学术名家、翻译家,在未来一年,将为“得到”的订户讲解 52 部经典著作。

课程每周六天,一天为刘苏里的经典导读,另外五天则是他转述各位学者的讲稿。每天的音频课程时间约 10 分钟,换算成讲稿,字数则在 2500 字左右。售价 199 元。

刘苏里,来自:得到

这些学术名家、翻译家涵盖中国 1978 年以来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比如第一代的陈嘉映、邓晓芒、徐友渔、刘小枫、郑也夫和周国平等;第二代的徐贲、韦森、赵汀阳、冯克利、阎克文和刘擎等;第三代的周保松、吴飞、李康、刘瑜、王建勋和包刚升等。经典著作则有《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研究》《论美国的民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存在与时间》《社会契约论》《君主论》《理想国》,等等。

“它是一次空前的尝试,此前没有过,此后也很难再现。它继续的,是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持续将近四十年的人类知识—观念整理活动,也是对这一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并惠及更多终身学习者的新尝试。”刘苏里在《发刊词》中写道。

刘苏里:“替人读书”这事我想了 20 来年

两人的合作源于 2017 年春节。罗振宇在 11 月 1 日的一场直播活动中的说法是,“应该去把中国主流知识界那些重头的各个领域的带头知识分子引入‘得到’来”。而能做这件事的人,只有刘苏里。

商议的过程大约为 20 分钟。之所以这么快,按照刘苏里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的说法,类似的事儿他至少想了 20 年左右。

万圣书园,来自:罗辑思维微信公号

早在 1996 到 1997 年之间,刘苏里弄了一个纸质版的《万圣阅读空间》,办了四五年。后来大概在 2009 到 2011 年间的某一天,他在书店碰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李零对刘苏里提到,有件事挺乐呵的,自己有所得还对别人有利,叫“替人读书”。

“这个事给我很大震动。我们 20 年前或者 19 年前的那个想法,没那么精炼。‘替人读书’就把这个事的实质给揭穿了,非常简练。“刘苏里向《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回忆道。

有意思的是,最后李零确实也出了一系列“替人读书”的书,其中包括《人往低处走》《唯一的规则》《去圣乃得真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讲解《论语》《老子》《孙子》《周易》等中国经典。

到了 2012 年,刘苏里和《信睿》杂志的许洋、李楠又提起了“替人读书”,后来包括资金使用、人员配备、文章的内容结构、选作者等都规划好了,但无奈最后也没有推进下去。至于原因,刘苏里给出的解释是“华北地区大规模雾霾,所以不适合做杂志”。

3 年后,刘苏里出了一本名为《1+12:通向常识的道路》的对谈录。他和梁文道、萧瀚、高全喜、阎克文、金雁、钱永祥、郑也夫、刘小枫、吴思等 12 位学者围绕“重温经典”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谈, 讨论的对象包括潘恩、韦伯、凯恩斯、马基雅维利、老子等。

今年,刘苏里还给“读书人” APP 做了一个视频讲书的栏目“苏里说书”。每周节目时长有 50 到 60 分钟,会讲 15 到 20 本新书。

在刘苏里看来,上述这些无非都是“替人读书”这一本质下的不同的具体实现形式。所以,当罗振宇向他提起《刘苏里·名家大课》这样一个产品时,“原则上我们基本上没讨论”,就立马答应了。

“这个事我十几二十年前都想过,对我来说,思路完全驾轻就熟。所以,一半是罗胖‘骗’了我,一半是我自己陷到我长时间那个认知当中。”刘苏里说。

关于“替人读书”的争议

罗振宇也是以“替人读书”出名的。

2016 年,许知远做的视频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一季第一期的采访对象就是罗振宇。在许、罗二人长达 3 小时的访谈中,罗振宇侃侃而谈,毫不掩饰并且强调自己作为商人的身份。

许知远是这样描述他对罗振宇的印象:“在三个小时的谈话中,他诚实得令我惊诧。一些时候,我觉得他过于‘诚实’,将自己的高度实用性、功利性和盘托出。我多少怀疑,这种‘诚实’也蕴含着某种对抗,他刻意否定我试图倡导的一些东西。但是,‘离骚’一刻,还是流露出他的另一面。在另一个时刻,他说倘若贵阳一位修理工人,因为他的节目,试图去订阅一本《经济学原理》,这也是他莫大的成就所在。在那个瞬间,他成了一个启蒙者,而非‘煽动者’。”

一种常见的批评认为,“得到”这种知识付费的产品只是在贩卖观点,把知识简单化,没有呈现思考状态,根本无益于建立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它的主要作用是让你产生读过很多书的错觉,缓解自己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的知识焦虑。真正愿意看书的人都不会听这个课。而且,“得到”的大量课程是“成功学”和“鸡汤”。

但反驳的观点也很理直气壮,“得到”只是提供一种产品,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给一些人进入更深知识的台阶。你不能用精英化的思维要求每一个人都去研读原著。

这也是刘苏里的视角。“有人就通过 140 字了解一本书,怎么了?有什么不行?有人就想看 2500 字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你觉得说不清楚,可以提供 1 万多字, 5 万字的东西,没人拦着你。不能说你擅长提供 6 万字的,就嘲笑提供 140 字的人。”

这样的讨论似乎有点回到当初 2006 年左右对《百家讲坛》的争论,只不过那次是电视,这次是音频。再往前,各种名著导读、提要和解读的书似乎也出了不少。原典始终是少数人才会愿意翻看。

“那些对学问有向往,但又不是专门要钻研这个领域的人”

虽然刘苏里认为罗振宇把他比作胡适似的知识界枢纽人物是一种“捧杀”,但相比大多数人,他在图书界、知识界的经验和人脉显然有着优势。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也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界、学界和图书业的桥梁式人物”。

项目之初,刘苏里心中就大概有了一个两三千、三四千的作者、译者名单。具体操作时,他先列了一个 203 本的书单和 50 多个人的学者名单。然后他花了 3 个下午的时间,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手段,联络了 53 个人,约了 67 部稿子,中间只有两个人不行。其中一人是因为忙,另一人则是觉得写这样风格的稿子没把握。

选书过程是让学者自己先提两三本自己想解读的书,然后看这些书在不在这个书单里。结果发现, 51 位老师挑了 67 本书,基本上都在这个书单里,只有 2 本超出了范围。打完电话后,刘苏里还向 51 位学者发了一个正式的约稿函,解释了约稿缘由和稿件方向等。

为了体现稿子的针对性,每封约稿函中都写明了“得到“用户的肖像。但刘苏里称,自己并不知道“得到”真实的用户肖像,只是按照“得到”的说法“照猫画虎”,所以也无法透露到底什么人是《刘苏里·名家大课》的受众。他只清楚万圣的客户。

不过,在产品的宣传页上,“得到”是这样描述自己产品的适宜人群——“1.希望掌握几百年来政治、哲学、法律、经济等思想菁华的人;2.希望读透 52 本改变世界的思想名著,透彻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人;3.希望跟随名家,提升思想和观念的高度,在未来走得更远的人。”

刘苏里有一个词,“知识大众”,指那些“对学问有向往,但又不是专门要钻研这个领域”的人。罗振宇觉得,这也是万圣和“得到”都希望聚集的人群。

来自:得到

2017 年 3 月,“得到”公布的数据显示, APP 总用户数超过 558 万人,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 45 万人,专栏累计销售 144 万份,专栏周打开率为 63.1% ,专栏日打开率为 29.3% 。其中,《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售价 199 元)订阅数量超过了 20 万人。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数据是真实的,“得到”单凭这一专栏收入就超过了 4000 万。

10 月 30 日当晚 8 点,《刘苏里·名家大课》订阅人数就超过了 5000 。而截至 11 月 12 日,订阅人数已经超过了 15000 人,收入超过了 300 万。如果按一本书 50 元算,这相当于卖出了 6 万本书,接近了万圣书园内的图书品种的数字(约 7 万)。

关于刘苏里完整的观点,你值得完整地看一看

Q=Qdaily

L=刘苏里

Q:你怎么看《刘苏里·名家大课》的价值? 文案里说课程要绘制完整的人类思想地图,帮你建立对于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系统观念。

L:那是瞎说。他们“得到”都同意改了。最早是“得到”负责宣传的人写的一个广告语,我说这不符合事实。本来我们也没有心存绘制地图的想法,你就是心存了,你能不能敢说你自己能绘制思想地图?这个事我提醒过两次。最后一次,“得到”主创人员亲口给我讲,刘老师,你放心,都已经改过来了。前天中午,我们录制完了,一点半,我们在一起吃饭。我就叮嘱过这件事,她说,已经改过来了。结果前天凌晨、昨天白天一看,又绘制地图了,就扯吧。因为我不喜欢用忽悠的办法弄任何事情。夸张什么的,用不着。你东西好,人家愿意买就来买了。不愿意买,你再嚷嚷,人也不会买。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一定是哪个技术环节出了小毛病的什么原因。我相信主创的那个小姑娘不是在骗我,她没必要骗我。

Q:但是你同时在发刊词里有这样一句话,你应该是认可的。你说:“这次继续的是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持续将近四十年的人类知识—观念整理活动,也是对这一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并惠及更多终身学习者的新尝试。”

对,这话是我组织的。但是最早这段话意思的出头,是我和罗胖、脱不花,还有我太太四个人在一起聊的时候。我说的那 20 分钟,至少这个话题我们说了 3 到 5 分钟。就是他想描述我们干的一件什么事。他说, 80 年代《走向未来》丛书。你知道有这么一些具象。因为他可能没有我考虑的时间这么长、这么深。他想启发我。我心里想,你还启发我呢。我前后左右都想过。有一个《走向未来》丛书, 80 年代民间出版热、丛书热,整理,这些概念。写发刊词的时候,我就把这个意思组织成了一句话,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样一句话,完全是我组织出来的。罗胖特高兴,给他伟大的想法做了一个抽象的总结。把“得到”和万圣做的一个商业活动拔高了一小截儿。我认为这个“拔高”,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

Q:不夸张?

绝不夸张。因为这里头有一批主将,包括我本人,是那场运动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而且 30 多年来,所有这些人没有停过。很多人落伍了,回家的,去世的,隐居的,什么人都有。这些人还在第一线。我着意邀请的,最小 30 岁,最大的 47 、 48 岁,也是那一代人的学生,继承了那一代人的衣钵。我不是随便挑的年轻人。我那时候就有这个想法。当我把这句话组织起来后,我还很得意(笑)。开玩笑。

Q:其实选择人时你特别考虑传承,代表了中国这几十年知识人之间的历史?

对。虽然这件事形式看起来挺俗的,但就是包含了这层意思。

Q:这个确实很有意思。我看书单的时候,它主要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人类思想,而且比较偏政治学和哲学。其实这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这四十年间高度关心的话题。

对。是。

Q:像 52 期课程安排的顺序背后大致有什么讲究或者逻辑吗?

顺序前后本身没什么。因为我们向作者约稿的时候,除了头一两个月,给早播出的人施加了点压力,剩下的基本都是按照他们生产稿子的时间,他们自己先报,报完以后我们回来一列表。我在这儿实际也是被领导的,整个万圣有一个协调和总指挥——我太太,也是家里的领导。弄完以后,发现谁的时间凑在一起了,就和另一个人商量,能不能往前提一提,或者往后推一推,这样的调整。

Q:《刘苏里·名家大课》的听众定位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用户)肖像我不能给你讲。但实际情况,我都不太清楚。我可以告诉你万圣的是什么。因为我太熟悉他们了。我天天和他们一起泡着,我就天天看着他们来。“得到”的用户,为什么我不敢瞎说这个事呢?我不完全认为这是个商业秘密,但我怕我说不准。因为我身边还有朋友说的“得到”用户和他们说的“得到”用户不是一拨人。哪个是准的你告诉我?我自己没有判断力。

Q:那万圣的用户?

从年龄上来说, 12 年之前的 5 、 6 、 7 年,和 12 年之后的 5 年,有很大的变化。 12 年之前的 5 到 7 年,基本是以 40 几岁为底线的,到 80 几岁,到 90 岁的人是它的客户群。它的主力客户群基本是 50 几岁到 60 几岁的。中年什么人?你主要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的那些人——各界的精英。我们里面大量是记者、银行高级职员、商人、很多一批的党政干部、海外的各种。这个是职业上的分布。从地域分布,北京+周边 1/3 ,中国境内 1/3 ,海外 1/3 。

Q:很国际化。

万圣绝对是国际化。为什么国内图书市场风雨飘摇影响不到它?除了“非典”,其他天灾人祸对我们影响不大。“非典”特别大,北京人全活过来的时候,人家外边人不敢来。别人的生意都好了,我还有 2/3 的生意来不了。很多生意是 6 月份恢复了,我们是第二年 1 月才开始恢复的,人们才悄悄进村了,觉得北京没有危险了。

Q: 12 年之后呢?

12 年底我们迁址到现在的地方,很突然地,一下子涌进许多时髦靓丽的年轻人,看装束,就知道是受过很好教育、“不缺钱”的一代人。尤其很多年轻漂亮的女性,来买万圣卖的书。其中,最扎眼的是拉行李杆箱的人,后来我问了其中几个人,原来不是要上飞机,就是刚下飞机的。他们大都是附近大学的毕业生,几年后有所成就,来“回报”万圣,说是当年他们买不起书,在万圣看了几年几年书,从不赶他们,万圣善待他们,现在他们有钱了,实现当年买不起书但心怀经典的愿望,还“愿”来了。 12 年后,万圣的读者年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年轻人占很大一部分,差不多跟原来的比例颠倒过来了。

Q: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我能想到的,就是互联网的作用。彼时,微博还在巅峰状态,微信兴起,万圣搬迁这件事,广为瞩目,有一批年轻人,似乎刚刚知道万圣,等万圣重张后,他们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家近在咫尺的书店,从此喜欢上万圣吧。

万圣书园,来自:搜狐

Q:您作为一个独立书店的经营者,过去的二十多年主要都是在以卖书的形式传播知识和观念。这次《刘苏里·名家大课》则是以新媒介,而且是知识付费音频产品的形式传播知识和观念,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吗?

第一,我想说,卖书只是我很多方式中的一种。我就给你说我另外一种,我在另一条线上下的功夫和起的作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很多关于图书评选的事都和我有关。你就明白,那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你说话别人听不见,最后你是拿作品说话,那也是一种方式。太多方式了,不谈了。具体说到互联网方式,在我看来,本质上没有差别。但它在技术手法上有很大差别,对于我来讲,那些技术手法不理解,但你手法再推陈出新,你干的这个事我了解,我干了几十年了。凡是和技术和方法有关的,我完全听“得到”的意见。很“不幸”的是,我们这个团队中也有一个互联网大拿,所以他们也不能随便说。两边的意见我都听,我觉得谁的意见更对。说实话,两家在一起合作这么长时间了,我们从来没有在原则上争过,全是技术细节。

Q:也就是说,你认为本质上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传播方式?

对,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方式。但肯定是越现代的方式越有效,范围越广。当海德堡印刷机出来以后,中世纪就过到头了。因为海德堡印刷机一天能印出很多本书出来,之前很多天才能印一本书出来。有了互联网以后,专制就该在这个世界销声匿迹了。因为人家不印,也可以在分秒之间把各个信息都传到全世界各个角落。这个进步我是完全认识到的。

那么问题在于,人类能够创造这种方式,并且被很多人喜欢,自然有它创造出的道理,喜欢它的道理,我不认为需要质疑这个道理。你是谁呀?你别看我是卖纸质书的人,我对所谓新的方式, Kindle 呀, iPad 呀,电脑上的阅读什么的都赞成,根本就没能力阻挡这个历史潮流,你要阻挡的话就是小丑,螳臂当车。所以我对这个方式我都是赞成的,但确实我不是那么了解这个方式产生的效应,我不是很有概念。尽管我也使用它们。它到底怎么样?就我个人而言,我要观察。但在这之前,当我对这件事认知有缺陷,我信专家的意见。我身边有很多互联网专家。

Q:在如今这个时代,你觉得如何才能获得新知?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比如“得到”是一种更好的形式吗?为什么?

这要说起来,像个笑话一样,可能别人都不信。我不是一个技术盲吗?互联网盲。但是你难以想象,我在 06 年的时候,就构思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出版。到今天都是先进的。我说你们现在搞的电子出版都是瞎扯。所以为什么我不懂技术,要基于一个我不懂的东西建立一个东西呢?是我了解比它更基础的那个东西几乎方方面面。

书的生产,不就是内容生产吗?可以是有纸的,也可以是无纸的。图书馆怎么回事?我们太熟悉了,它涉及到收藏、借阅、卖书。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件事了。涉及到阅读,我今年 52 年了,我 5 岁开始看书,从不间断。关于图书作为一个消费品是什么性质?作为礼品的图书?很多人很少想这件事。

也就是说,关于书那点事,我能想到的,我想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更多的人想得比我更多了。天天琢磨卖?怎么把它弄得更漂亮?怎么把它弄得更方便?这些事我想得很多很多。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怎么把好的内容用最便捷省钱的方式呈现出来,本质上就是这件事。互联网就是一种呈现方式。我就基于互联网,想了一下未来出版的模式。这也是非常宏大、实际,可操作的方式。

Q:那后来为什么没成?

我就是想。在这件事上,我相当于思想家类型的。但这个思想家是干实事类型的,不是翻文献,这些事都是我接触过,经历过的,还有实战。我是个经验主义者,所以我经历过,我想过。因为我 06 年就想过这件事,关于未来出版的呈现方式,罗胖想的这件事是我依据互联网出版的第三级内容呈现方式。

我有个内容的六级分类(理论),第一级是“140”个字。当时就是微博。今后大量的人写微博,如果一本 50 万字的书,你不能通过你写的“140”字让人读懂一本书,那就不要写,根本就没看懂这个书,就得这么要求。你写 150 字我也不反对,但你超过 200 字就不行了。第二级大概是 2000 到 3000 字,第三级就是 10000 多字,第四级是接近整本书的 1/3 或 1/5 ,第五级是原著,第六级是比原著还厚的作品——注释本。

看过 140 字的人,最后大约有 2% 到 3% 的人会去看原著。 让一个人可以不用读一本书这个容量大概是书的 1/5 到 1/6 ,最高的上限不超过 1/8 。那么什么概念?当一个 40 万字的书,大概需要 3 到 4 万字能搞清楚。

因此,刚才我也给你一个坐标,我们想做的“替人读书”的第二种情况,和我互联网出版的第三种情况非常接近,否则我会跟罗胖讨论或者请教也好。这 10000 多字怎么呈现?我会有这个问题。但是我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他说的这个和我说的替人读书第二级完全一样,跟我关于互联网出版第三级基本一样,所以原则问题完全没讨论。这一下子就对到刚才我说的两个坐标点上了。所以我完全不怀疑 10000 多字的东西能呈现 40 万字书的内容。没有这些铺垫,以我的“矫情”,这些事要和他讨论个几天。 10000 多字的东西怎么能够把几十万字的东西说清楚?

Q:你是之前就想清楚了的。

对,我说极致是“140”个字能讲清楚一本书,那 12000 多字完全能讲清楚一本书。你讲不清楚就是笨蛋。这就是我的逻辑。但这 140 字要写得非常精炼,不仅能概括出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甚至能写出这本书的手法。我写过 140 字的东西。最夸张的一次,我把 1600 字的文章,一个短的书评,我缩到 140 个字。我试验了一次。 1600 字的主要内容都没有落下。书名我忘了。所以我对“得到”用现代的方式传播经典非常赞成,但收效怎样?关于市场情况,我不太关心。

Q:刚才你提到之前听了七八个月的罗胖 60 秒,而且几乎天天听,有什么感受?

你想想,如果它是一个很难听的东西,我可能只会持续听两次吧。也许九个月,听得特别长。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没有这个便利了。便利的时候,我就点一下听,也许是早餐听,也许是中午睡觉之前听。不是说我想听出什么方法来,因为我也没啥事来学这 60 秒,那时候我也不认识罗振宇,后来我才知道是卖东西的。卖东西的说这个干啥,和这个没关系。实际上,罗胖在贩卖观念。他 60 秒在贩卖一到两个观念,一到两个关键词,这是他主要的手法。没坚持是因为它不方便了。如果方便的话,我会接着听。

罗胖的言说,和我长期思考的另一件事,完全吻合在一起了。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公民化过程,不是给他讲自由,讲幸福,讲政治权利,是那些你怎么把领带打好?你怎么在工作岗位上和同事相处?到了餐厅,怎么对待服务员?回家时候,家庭关系?领受任务后,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出了麻烦以后,应该怎么办?就是这些细节铸造了一个民族能不能承接民主时代、民主制度,以及维护它的稳固。这就是罗胖干的事。怎样节约用纸、节约用水;前面来人了,怎么礼貌躲避,全是这些。当然有时候,他也贩卖大词,举一些高大上的例子,但我认为他主要工作是做这件事。

万圣书园,来自:和讯

Q:您怎么看“得到”和“罗辑思维”的产品?因为我听到过很多人对他们的批评,比如觉得“得到”这种知识付费的产品只是在贩卖观点,把知识简单化,没有呈现思考状态,根本无益于建立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它的主要作用是让你产生读过很多书的错觉,缓解自己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的知识焦虑。真正愿意看书的人都不会听这个课。你怎么看?

哲学家为什么能成为哲学家?普通人成为不了哲学家,普通人就是普通人。包括你念的这段话,说这段话的人,他都没有在这段话面前站在那儿,静静想了想他说了什么。你可以不看 140 字,谁让你看 140 字?这件事在我这儿,完全就是荒谬!你愿意看原著,当那 2% 。我就是那 2% 。我连 2% 都不是,我是百分之零点几,我看 1200 页、 2100 页的书。你愿意当“傻子”你去当呀,我就没拦住自己当“傻子”。你说你自己当“傻子”,让全世界的人都跟你一样,这世界哪有这样的道理!

有人就通过 140 字了解一本书,怎么了?有什么不行?有人就想看 2500 字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你觉得说不清楚,可以提供 1 万多字, 5 万字的东西,没人拦着你。不能说你擅长提供 6 万字的,就嘲笑提供 140 字的人。也一样,你写 1500 字东西的也不应该嘲笑写 5 万字的人,就是这么个道理。 140 字你让他罗列资料出处,你不是强人所难,你是个傻子。 140 个字只能是概括性的。

因此我想就是说,一个真正五彩缤纷、色泽斑斓的世界,是有人专门提供 140 字(140 字那不是简化,彻底的碎片)、 1500 字、 15000 字、 5 万字、 20 万字、 40 万字……甚至有人,我还有个第六级,本来这个原著 25 万字,最后它提供了一个 75 万字的——注释本。注释是原著的 3 倍。你看我身边这本书,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注释比正文还长。你说你看过原著,你吹牛 X ,我说我看过注释本。要比牛,人最怕比牛,因为这个世界永远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不要去比牛,人家牛人根本不知道在哪儿,根本都不看你一眼,人要有自知之明。

Q:对第一季有什么预期吗?会做第二季吗?如果会,有些什么想法?

现在都没腾出脑子想这事。先把第一轮事干漂亮再说。

Q:现在知道有多少人买了专栏了吗?

他们说订阅数欣喜异常。我一看这订阅数,没觉得有什么欣喜异常。因为没概念,你懂吗?到了这块,我也不去想,也是团队其他人在想,我一心一意扑在内容上。到昨天(10 月 30 日)八点多钟吧, 5000 多、 6000 多订户了。

Q:还挺多的。

5000 多算什么订户呀?特别少,在我看来。

Q:你觉得大概有多少合适?

我完全没概念。他们说“得到”特会卖东西。说实话,有一个现象我跟很多人是观点、观察不同的, N 年了,很多人说中国人不看书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每年出的书哪有什么好书。这是两种特别典型的观点。我每每遇到这种声音,就痛斥。我有一个判断,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微信的时候我就讲,如果他没有 80 年代的人看书多,至少不会比他们少。这是我最基本的判断。微信之后,成倍的增长,不要把中国人当傻子。其二,说每年没好书了。我说你没资格谈这个话题。我有资格谈,没有好书,万圣就不可能存活。现在的读者已经刁钻至极,他们不如你们专家,但他也绝不是愚昧。你出烂书,照样不买账。我们现在很不错的书还是大量的。

题图为万圣书园,来自:罗辑思维微信公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芝士回答立场。系作者授权芝士回答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苏里,得到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life/23084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