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
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蒙古人种的分布
蒙古利亚人种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纯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南亚的不丹,锡金;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在俄罗斯,尼泊尔,印度,美洲各国,也有相当多的黄种人。
另外,蒙古利亚人种从两万年前,开始从东亚向周围迁徙。所以,今天的中亚,西亚,南亚,东欧,中欧,北欧,很多的民族是黄白混血种。而今天的东南亚,太平洋诸岛,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黄种人与赤道人种的混血种。地理大发现后,美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白人又发生了广泛的混血,这种现象在拉美更加明显。
[ 蒙古人种的划分
大多数中国人及周边一些国家的人群属于现代蒙古人种,可以分为五个亚种:现代蒙古族的种族类型属于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亚种,又称作西伯利亚亚种或大陆蒙古亚种,是蒙古人种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于中央亚细亚和西伯利亚等亚洲大陆的腹地。他们体质特征具有鲜明的特色:面部既高且宽,因此脸部显得很大,并且非常扁平;颅型多半比较低、宽,由很大的垂直颅面指数所反映出的低颅高面性质是该小人种的一个突出特征;鼻根一般比较低矮,鼻型略宽;眼眶比较高,内眦皱褶(蒙古眼)和上眼睑皱褶(单眼皮)等蒙古人种性状十分典型。其他的区域性蒙古人种类型包括:东亚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南亚亚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的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东北亚亚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角和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等极地附近地区,以因纽特人、阿留申人为其主要代表;美洲亚种,即印第安人的各个类型群,该人种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大陆。这些人群在体质特征上虽然有一定差异,但都属于蒙古人种的范畴。我国目前居民的主要种族成分是蒙古人种中的东亚、北亚和南亚亚种。
蒙古人种的形成
与其他人种形成的过程一样,蒙古人种的形成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蒙古人种大约起源在东非维多利亚湖沿岸。后来经过几万年分化、迁徙,在地理分布上基本定格为今天的格局。
人类学家通过对我国石器时代人骨标本人种问题的考察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在非洲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向蒙古人种的发展历程。这一人种的形成、发展和分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单一的蒙古人种主干水平上发生的。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人种学背景,为阐明东亚、美洲文明几千年来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由于气候逐渐转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人口的数量急骤增加。因此可以想见,当时各人类群体之间的迁徙、接触和混杂现象一定较之旧石器时代来得更加频繁,这无疑将会大大地促进人种分化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地下出土的古人骨研究资料中,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材料比较丰富。这些人类学资料多半集中在田野考古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黄河流域、内蒙古长城地带、燕山南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和部分南方沿海地区。
历史上,蒙古利亚人种的种族特点出现的非常早。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就是铲型门齿,这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有性状。但北京猿人不是现代黄种人的祖先。真正的黄种人在五万年前的中国才出现,典型的是马坝人,柳江人。但更出名的是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一带的山顶洞人,他具有了大部分现代黄种人的特点。山顶洞人是一种尚未分化的黄种人,他兼具了远东,北方,北极和美洲蒙古人种的特点,甚至正如当时北欧人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点一样,他也具有一些北欧白人的特点。有的学者估计,山顶洞人已经和北欧白人在隔绝状态下繁衍了两万年,即大概1000代。这两万年并不是单纯的就地繁衍,而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迁徙的。从蒙古人种的祖先从东非向东北亚洲启程那一刻始,蒙古人种的繁衍分化就掐下了秒表。因此说来,山顶洞人已经是真正的黄种人了。
蒙古人种迁徙
古黄种人部落首先从非洲开始迁徙。由于其他部落人——尤其古班图人——一的侵扰,一小部分古黄种人向南迁徙,成为科依桑人,大部分则向北沿尼罗河来到北非和西亚。在两河流域,有一部分黄种人留了下来,就是后来的苏美尔人。更多人继续向东走,贴着喜马拉雅山的山脚渡过了印度半岛棕色人种的地盘,到达东南亚。在这个迁徙过程中,古黄种人逐渐开始与其他人种部落表现出不同,而其他人种几乎也在同时与黄种人分化开了。
在远古,黄种人主要讲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马来语系、科依桑语系、印第安诸语言和苏美尔语。
近几千年,黄种人从东亚向西、向南大规模迁徙。
在近一万年前,乌拉尔人横扫北欧。但后来,乌拉尔人文化过于落后——比如芬兰人15世纪才出现国家,他们逐渐被排挤到边远地区,乌拉尔人很早就开始和白人混血,现代乌拉尔人多是黄白混血种,甚至是白人,他们分布在北欧的东部和最北部,中欧。主要语言是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瓦语(不是摩尔多瓦),科米语,阿卡利阿语。
两千年来,北方草原的阿尔泰黄种人先后进入了阶级社会,开始了黄种人第二次西迁,早在公元400年左右,匈奴人就进入了欧洲,征服了日耳曼的很多部落,并几次入侵罗马帝国,几使之亡国,匈奴人被称为“上帝的鞭子”。现代的德国东北部的居民仍带有黄种人性状,大概是当时形成的。后来,欧洲又几次遭到鞭子的打击。讲突厥语的匈奴人,保加尔人(后来被斯拉夫化为保加利亚人),钦察人,突厥(土耳其)人,讲蒙古语的柔然(阿瓦尔)人,蒙古(鞑靼)人都曾横扫欧洲,尤其是13世纪,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领导的“长子西征”,如果不是窝阔台大汗意外病逝,诸子侄忙于东返争汗位,欧洲恐怕会全境被征服,因为无论是三分之二领土被征服,几十个国家沦陷的事实,还是罗斯人,日尔曼人,捷克人,波兰人,条顿人,匈牙利人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都表明,无论是罗马的武士,还是北欧的海盗,要用军事手段抵抗蒙古骑兵是不可能的。一位德国的军事学家说:“鞑靼(蒙古)人用皮鞭给欧洲的骑士们上了一课。”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学上,黄种人的学术称谓是蒙古利亚人种。但这些民族在欧洲的后代多是黄白混血种,只有少量是纯黄种人或纯白种人。
在几千年前,甘肃以西,除西伯利亚和北欧外,所有的居民都是讲利雅安语的白人,甚至连汉朝的史书也记载,当时甘肃河西走廊的乌孙人是“碧眼”。但后来,讲突厥语的匈奴人,突厥人,高昌人,丁零人,回鹘人,坚昆人,克烈人,乃蛮人,讲蒙古语的鲜卑人,柔然人,契丹人,蒙古人,卡尔梅克人,汉藏语系的汉人,吐蕃人,都先后统治过中亚,西亚,甚至是南亚。形成了大量的混血民族,但那里保存下来的都是突厥语,故中亚加上新疆又被称为突厥斯坦。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欧洲的鞑靼语,都是突厥语。据说,突厥语内部分别很小,土耳其语与维吾尔语的差别就同四川话和东北话的差别差不多。突厥人内部,从东向西,从北向南,黄种人特点逐渐减少。土耳其人看不出太多黄种人特点,而吉尔吉斯(克尔柯兹)人,哈萨克的牧民,则长相与蒙汉各族相似。
在南方,五六千年前,讲马来语的民族就已经从黄河流域向东南亚分批的迁徙了。马来人按迁徙的时间不同,又可分为老马来人,新马来人。老马来人混有赤道人种的特点,皮肤较黑,但他们人数较少。更多的是新马来人,他们的南下时间较晚,种族也较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都是新马来人占绝大多数。另有一部分马来人,迁入太平洋的岛屿上,并于当地人融合,就是现在的玻利尼西亚人。另有证据表明,日本当时也有马来人居住。
在马来人南下的同时,南亚语各族也在南下。有的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的越族人,他们的语言应属南亚语系。至少在两千年前,越族还有一部分生活在江浙一带,而现在越族的讲越语后代是越南人。越南离江浙已经很远了。柬埔寨人也讲南亚语。另外,缅甸,泰国,印度境内的孟族,也讲南亚语。南亚人与马来人都属于南方蒙古利亚人种。
人种分类的形成
19世纪时,有多位自然科学家在种族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Georges Cuvier、James Cowles Pritchard、Louis Agassiz、Charles Pickering、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其中Cuvier将人类三分,Pritchard七分,Agassiz八分,Pickering十一分。Blumenbach的五分法则是19世纪时比较常见的: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等地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中亚、东亚等地
埃塞俄比亚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种,即红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
马来人种,即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于被亚阿尔泰民族(注意:和20世纪的棕色人种不同)
在Blumenbach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渐渐将美洲、马来两个人种归并于蒙古人种,结果进入20世纪初剩下三个主要的人种:
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刚果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蒙古利亚人种,又叫黄种,亚美人种,亚洲人。
蒙古利亚人种的主要特点是黄皮肤,体毛稀少,皮肤对雄性激素不敏感,故第二期
被毛(性毛)不发达;面骨宽而平,颧骨靠近眼睛;鼻骨不高不低,鼻骨短,鼻根
高(鼻子下端远离下巴),鼻翼中等宽度;牙齿呈抛物线排列,门齿呈铲型,牙齿
较小;眼睛细长,眼裂小,有明显内眦褶(又叫蒙古褶,即内眼角处上眼皮覆盖下
眼皮),外眼褶发达,眼珠为深褐色,部分人眼睛呈内低外高倾斜;头发黑色,直
发,浓密,男性头发极粗,呈圆形,硬度大;头指数(即头骨左右宽比前后长)大
;B型血比例最高;肱骨(上臂骨)粗,长;身材矮,躯干粗,男性上身呈倒三角
型;幼儿生奶藓(胎迹,学名蒙古斑)。
分布
蒙古利亚人种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纯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的
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南亚的不丹,锡金;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
,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利宾,东帝汶。在俄
罗斯,尼泊尔,印度,美洲各国,也有相当多的黄种人。
另外,蒙古利亚人种从两万年前,开始从东亚向周围迁徙。所以,今天的中亚,西
亚,南亚,东欧,中欧,北欧,很多的民族是黄白混血种。而今天的东南亚,太平
洋诸岛,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黄种人与赤道人种的混血种。地理大发
现后,美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白人又发生了广泛的混血,这种现象在拉美更加明显
。
划分
根据蒙古利亚人种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亚洲蒙古人种和美洲蒙古人种(红种
),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方蒙古人种,南方蒙古人种。有的学者把介于两者之
间汉,藏,朝鲜等民族称为远东蒙古人种或称东亚蒙古人种,日本人更多具有南方
蒙古人种的特点,把它归入远东蒙古人种过于勉强。学者们还把蒙古人种和北欧白
人的混血种叫乌拉尔人种或北极白海人种;把中亚的黄白混血人种叫南西伯利亚人
种或中亚人种或突厥人种。对于南方的蒙古利亚人种,还可大致分为南亚蒙古人种
和马来蒙古人种,但两者区分不大。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生活着蒙古人种和赤道人
种的混血种,学术界一般把他们称为玻利尼西亚人种。爱斯基摩人被称为北极蒙古
人种,介于亚美蒙古人种之间,但更接近亚洲蒙古人种。北美的印第安人也比较接
近亚洲蒙古人种。有个别不太权威的杂志甚至声称墨西哥一带的印第安人具有远东
蒙古人种的特点,可能有古代中国人的血统。
形成
历史上,蒙古利亚人种的种族特点出现的非常早。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
人,就是铲型门齿,这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有性状。但北京猿人不是现代黄种人的
祖先。真正的黄种人出现在五万年前的中国,典型的是马坝人,柳江人。但更出名
的是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一带的山顶洞人,他具有了大部分现代黄种人的特点。山
顶洞人是一种尚未分化的黄种人,他兼具了远东,北方,北极和美洲蒙古人种的特
点,甚至正如当时北欧人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点一样,他也具有一些北欧白人的特
点。有的学者估计,山顶洞人已经和北欧白人在隔绝状态下繁衍了两万年,即大概
1000代。所以不管怎么说,山顶洞人已经是真正的黄种人了。
蒙古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
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蒙古人种的分布
蒙古利亚人种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纯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南亚的不丹,锡金;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在俄罗斯,尼泊尔,印度,美洲各国,也有相当多的黄种人。
另外,蒙古利亚人种从两万年前,开始从东亚向周围迁徙。所以,今天的中亚,西亚,南亚,东欧,中欧,北欧,很多的民族是黄白混血种。而今天的东南亚,太平洋诸岛,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黄种人与赤道人种的混血种。地理大发现后,美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白人又发生了广泛的混血,这种现象在拉美更加明显。
[ 蒙古人种的划分
大多数中国人及周边一些国家的人群属于现代蒙古人种,可以分为五个亚种:现代蒙古族的种族类型属于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亚种,又称作西伯利亚亚种或大陆蒙古亚种,是蒙古人种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于中央亚细亚和西伯利亚等亚洲大陆的腹地。他们体质特征具有鲜明的特色:面部既高且宽,因此脸部显得很大,并且非常扁平;颅型多半比较低、宽,由很大的垂直颅面指数所反映出的低颅高面性质是该小人种的一个突出特征;鼻根一般比较低矮,鼻型略宽;眼眶比较高,内眦皱褶(蒙古眼)和上眼睑皱褶(单眼皮)等蒙古人种性状十分典型。其他的区域性蒙古人种类型包括:东亚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南亚亚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的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东北亚亚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角和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等极地附近地区,以因纽特人、阿留申人为其主要代表;美洲亚种,即印第安人的各个类型群,该人种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大陆。这些人群在体质特征上虽然有一定差异,但都属于蒙古人种的范畴。我国目前居民的主要种族成分是蒙古人种中的东亚、北亚和南亚亚种。
蒙古人种的形成
与其他人种形成的过程一样,蒙古人种的形成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蒙古人种大约起源在东非维多利亚湖沿岸。后来经过几万年分化、迁徙,在地理分布上基本定格为今天的格局。
人类学家通过对我国石器时代人骨标本人种问题的考察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在非洲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向蒙古人种的发展历程。这一人种的形成、发展和分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单一的蒙古人种主干水平上发生的。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人种学背景,为阐明东亚、美洲文明几千年来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由于气候逐渐转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人口的数量急骤增加。因此可以想见,当时各人类群体之间的迁徙、接触和混杂现象一定较之旧石器时代来得更加频繁,这无疑将会大大地促进人种分化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地下出土的古人骨研究资料中,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材料比较丰富。这些人类学资料多半集中在田野考古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黄河流域、内蒙古长城地带、燕山南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和部分南方沿海地区。
历史上,蒙古利亚人种的种族特点出现的非常早。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就是铲型门齿,这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有性状。但北京猿人不是现代黄种人的祖先。真正的黄种人在五万年前的中国才出现,典型的是马坝人,柳江人。但更出名的是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一带的山顶洞人,他具有了大部分现代黄种人的特点。山顶洞人是一种尚未分化的黄种人,他兼具了远东,北方,北极和美洲蒙古人种的特点,甚至正如当时北欧人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点一样,他也具有一些北欧白人的特点。有的学者估计,山顶洞人已经和北欧白人在隔绝状态下繁衍了两万年,即大概1000代。这两万年并不是单纯的就地繁衍,而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迁徙的。从蒙古人种的祖先从东非向东北亚洲启程那一刻始,蒙古人种的繁衍分化就掐下了秒表。因此说来,山顶洞人已经是真正的黄种人了。
蒙古人种迁徙
古黄种人部落首先从非洲开始迁徙。由于其他部落人——尤其古班图人——一的侵扰,一小部分古黄种人向南迁徙,成为科依桑人,大部分则向北沿尼罗河来到北非和西亚。在两河流域,有一部分黄种人留了下来,就是后来的苏美尔人。更多人继续向东走,贴着喜马拉雅山的山脚渡过了印度半岛棕色人种的地盘,到达东南亚。在这个迁徙过程中,古黄种人逐渐开始与其他人种部落表现出不同,而其他人种几乎也在同时与黄种人分化开了。
在远古,黄种人主要讲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马来语系、科依桑语系、印第安诸语言和苏美尔语。
近几千年,黄种人从东亚向西、向南大规模迁徙。
在近一万年前,乌拉尔人横扫北欧。但后来,乌拉尔人文化过于落后——比如芬兰人15世纪才出现国家,他们逐渐被排挤到边远地区,乌拉尔人很早就开始和白人混血,现代乌拉尔人多是黄白混血种,甚至是白人,他们分布在北欧的东部和最北部,中欧。主要语言是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瓦语(不是摩尔多瓦),科米语,阿卡利阿语。
两千年来,北方草原的阿尔泰黄种人先后进入了阶级社会,开始了黄种人第二次西迁,早在公元400年左右,匈奴人就进入了欧洲,征服了日耳曼的很多部落,并几次入侵罗马帝国,几使之亡国,匈奴人被称为“上帝的鞭子”。现代的德国东北部的居民仍带有黄种人性状,大概是当时形成的。后来,欧洲又几次遭到鞭子的打击。讲突厥语的匈奴人,保加尔人(后来被斯拉夫化为保加利亚人),钦察人,突厥(土耳其)人,讲蒙古语的柔然(阿瓦尔)人,蒙古(鞑靼)人都曾横扫欧洲,尤其是13世纪,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领导的“长子西征”,如果不是窝阔台大汗意外病逝,诸子侄忙于东返争汗位,欧洲恐怕会全境被征服,因为无论是三分之二领土被征服,几十个国家沦陷的事实,还是罗斯人,日尔曼人,捷克人,波兰人,条顿人,匈牙利人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都表明,无论是罗马的武士,还是北欧的海盗,要用军事手段抵抗蒙古骑兵是不可能的。一位德国的军事学家说:“鞑靼(蒙古)人用皮鞭给欧洲的骑士们上了一课。”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学上,黄种人的学术称谓是蒙古利亚人种。但这些民族在欧洲的后代多是黄白混血种,只有少量是纯黄种人或纯白种人。
在几千年前,甘肃以西,除西伯利亚和北欧外,所有的居民都是讲利雅安语的白人,甚至连汉朝的史书也记载,当时甘肃河西走廊的乌孙人是“碧眼”。但后来,讲突厥语的匈奴人,突厥人,高昌人,丁零人,回鹘人,坚昆人,克烈人,乃蛮人,讲蒙古语的鲜卑人,柔然人,契丹人,蒙古人,卡尔梅克人,汉藏语系的汉人,吐蕃人,都先后统治过中亚,西亚,甚至是南亚。形成了大量的混血民族,但那里保存下来的都是突厥语,故中亚加上新疆又被称为突厥斯坦。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欧洲的鞑靼语,都是突厥语。据说,突厥语内部分别很小,土耳其语与维吾尔语的差别就同四川话和东北话的差别差不多。突厥人内部,从东向西,从北向南,黄种人特点逐渐减少。土耳其人看不出太多黄种人特点,而吉尔吉斯(克尔柯兹)人,哈萨克的牧民,则长相与蒙汉各族相似。
在南方,五六千年前,讲马来语的民族就已经从黄河流域向东南亚分批的迁徙了。马来人按迁徙的时间不同,又可分为老马来人,新马来人。老马来人混有赤道人种的特点,皮肤较黑,但他们人数较少。更多的是新马来人,他们的南下时间较晚,种族也较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都是新马来人占绝大多数。另有一部分马来人,迁入太平洋的岛屿上,并于当地人融合,就是现在的玻利尼西亚人。另有证据表明,日本当时也有马来人居住。
在马来人南下的同时,南亚语各族也在南下。有的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的越族人,他们的语言应属南亚语系。至少在两千年前,越族还有一部分生活在江浙一带,而现在越族的讲越语后代是越南人。越南离江浙已经很远了。柬埔寨人也讲南亚语。另外,缅甸,泰国,印度境内的孟族,也讲南亚语。南亚人与马来人都属于南方蒙古利亚人种。
人种分类的形成
19世纪时,有多位自然科学家在种族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Georges Cuvier、James Cowles Pritchard、Louis Agassiz、Charles Pickering、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其中Cuvier将人类三分,Pritchard七分,Agassiz八分,Pickering十一分。Blumenbach的五分法则是19世纪时比较常见的: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等地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中亚、东亚等地
埃塞俄比亚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种,即红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
马来人种,即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于被亚阿尔泰民族(注意:和20世纪的棕色人种不同)
在Blumenbach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渐渐将美洲、马来两个人种归并于蒙古人种,结果进入20世纪初剩下三个主要的人种:
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标签:蒙古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