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以ABO系统血型不合为最常见,其次是RH系统血型不合。
ABO溶血病中,母亲多为O型,婴儿为A型或B型;RH溶血病以RhD溶血病为最常见,其次为RhE溶血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较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常见病因】
一、母亲病史:
1)既往妊娠、分娩史:反复流产、早产、不明原因的死产、胎儿水肿等病史。
2)母亲血型:新生儿溶血病多见于母亲血型为O型或为Rh阴性。
二、胎儿水肿:
见于病情重者,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贫血性心衰,如不抢救,大多死亡。宫内溶血严重可致死胎。
三、黄疸:
是引起人们对新生儿溶血病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程度与溶血程度及肝脏形成结合胆红素能力有关。
表现为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尤多见于Rh溶血病患儿。
四、贫血:
轻症患儿早期可无贫血,脐带血血红蛋白可>140g/L,到新生儿后期才出现贫血;重症患儿则早期即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常<80g/L,甚至<30~40g/L,常发生贫血性心衰。
五、胆红素脑病:
由溶血造成的黄疸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可产生神经系统损伤。
本病多发生于出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
六、其他:
严重贫血造成的组织缺氧可引起器官系统损伤,特别是神经系统损伤。
【感染因素】
1)病毒
轮状病击是引起秋冬季腹泻的常见病原。其他病毒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星状病毒等虽可引起肠炎,但不是主要病原,在正常小儿肠道亦常可检出。
2)细菌
①大肠埃希菌常见,分4型。近年来发现致病型大肠埃希茵可黏附在小肠黏膜的表面,使微绒毛损伤而致病;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可产生不耐热和〔或)耐热肠毒素而致腹泻,是引起肠炎的常见细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可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菌性痢疾样病变及临床症状;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可产生一种毒素而致病;黏附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亦常致病。
②空肠弯曲菌:又名螺旋菌或螺杆菌,是近20年来才认识到的引起肠炎的重要病原菌。本卤可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有些还可产生肠毒素。
③耶尔森茵:亦为近年来认识到的较常见的病菌。
④其他:鼠伤寒沙门菌、克雷伯菌、变形菌、铜绿假单胞茵、枸酸杆菌等亦可引起腹泻。大量滥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发金黄包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茵、白色念珠茵、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引起的肠炎。
3)真菌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亡腺皮质激素,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真菌性肠炎。
4)原虫
梨形鞭毛虫或结肠小袋虫可引起急慢性肠炎。
蠕虫感染偶可发生腹泻。
肠道外感染
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虚好炎、皮肤感染以及其他急件传染病时均可伴腹泻。
其发生机制为肠道外感染的病原同时感染肠道(主要是病毒)。或出于发热及病原仲的毒素作用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紊乱所致。
总之,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可作血液生化检查、血型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查、羊水检查胆红素含量、影像检查等。
标签:溶血,新生儿,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