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88的问世也是时事所逼,它属于临时抱佛脚式的武器研发,主要针对目标就是当时苏联庞大的装甲集群。二战结束之后不久,冷战铁幕就落下,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世界新格局。苏联的陆军在二战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战力空前强大。其主战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据估计达到北约国家在欧洲布置的坦克数量的2.5倍以上。苏联在与纳粹德国的殊死较量中,将地面坦克战的作战水平锤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地进攻。与苏军交战过的德军将领,对二战后期苏军进攻之猛烈、火力之强大印象非常深刻,很有种谈虎色变的感觉。苏联在战后常规军力与美国的对抗中,空军稍处下风、海军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凭借着在陆地上华约国家与北约国家接壤的条件,在西部边境地区囤积了大量的陆军兵力,尤以坦克部队和强大的炮兵为部署之重点。苏军的钢铁洪流和大炮主义从此成为西方国家挥之不去的噩梦。在整个冷战时期,以苏军为主干的华约国家陆战兵力一直大大强于北约国家。在苏联鼎盛时期,它总共有50个重装甲师和134个摩步师。一个标准的摩步师装备着270辆中型坦克和680辆步兵战车,而一个重装甲师配备着330辆重型坦克和255辆步兵战车。在中苏关系尚未破裂之前,苏联的装甲部队绝大多数是布置在欧洲部分的,西方国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与中朝军队发生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以苏式武器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竟然如此难缠,在装备、后勤保障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和美国打了三年竟不分胜负。朝鲜半岛停战协议签署后,美国对自己的陆战能力进行了反思,其对苏联陆军的警觉性大幅度提高。美国军方认为:按50年代上半叶北约国家在欧洲的陆军配置,很难抵御华约组织大规模的入侵。
在北约内部曾进行过多次的战争推演,假设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发起对西方国家的闪击战,而西欧各国加上美国驻欧洲部队的抵抗,少则几天,多则两个礼拜,将彻底被击溃。而这么短的时间内美国根本来不及从本土调集庞大军力入欧洲参战。这种推演结论直到1980年时仍没有决定性变化。怎么能避免西欧沦陷?当时的结论是:只有使用战术核武器才能遏制苏联装甲集群的进攻,为己方调集兵力、调整部署赢得时间。
在五十年代,反坦克战法还比较单调,武装直升机还没有运用到反装甲作战中,而中短程导弹技术还不成熟,在空军力量不具备绝对优势,无法夺得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只好在陆军战术核武器上动脑筋了。所以,美国才会绞尽脑汁研究出安妮大炮(一种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核大炮)和M-388核火箭筒这种看起来很脑残的战术核武器,以实现在陆战对抗中对苏联的制衡。至于作战时造成己方将士与对方同归于尽,限于当时的时局所迫和技术条件限制,也真顾不了那么多了。
20吨当量的最大杀伤半径1688米(包括所有因素),最远射程四公里,没有那么脑残,除非你射不到两公里处不然也就那样,具体可见专门的辟谣文章
标签:m388,火箭筒,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