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临床特征有其特定的疼痛部位,即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
相当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泌尿系统结石、内疝、急性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
2、病因病机:引起腹痛的原因分内、外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引起的腹痛为内因,外感时邪引起者为外因。
腹痛的病变部位在腹,但与肝、脾、肾、大小肠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经脉等密切相关。
其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失养,不荣而痛。腹痛有寒热虚实、相互错杂之不同。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日久,可变生积聚。
3、诊断:⑴腹痛的发生多有饮食、情志、受凉等诱因。⑵腹痛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
①疼痛的部位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的发生各异,但一般不甚剧烈,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拒按。
②有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症状,如涉及肠腑者,伴有腹泻或便秘;疝气所致腹痛,多引及睾丸;膀胱湿热疼痛者,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涩,尿道灼痛;蛔虫作痛者,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者,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病表里同病腹痛者,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4、辨证论治:腹痛辨证应分清寒、热、气滞、血瘀、伤食、虚寒之不同,辨明脏腑经络病变部位之各异,如胁腹、少腹痛,病在肝经;脐以上大腹痛,病在脾胃;脐以下小腹痛,病在膀胱及大小肠。
腹痛的治疗原则以“通”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治法。
寒邪内阻证: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为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所致,治疗宜散寒温里、理气止痛,方药选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良姜、香附、陈皮、乌药、苏叶、干姜等。
湿热壅滞证: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所致,治疗宜泄热通腑、行气导滞,方药选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
饮食积滞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滞内停,气机失调、升降不利所致,治疗宜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方药选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枳实、六曲、大黄、黄芩、黄连、白术、茯苓、泽泻等。
肝郁气滞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所致,治疗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芍药、枳壳、炙甘草、川芎、香附等。
瘀血内停证: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能所致,治疗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方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红花、桃仁、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等。
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所致,中药治疗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药选用小建中汤加减: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等。
标签: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