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地处太行山麓。1964年的一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使大寨成为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向全中国农村推广,从而也让大寨在中国乃至世界闻名十几年。
中国精神之“大寨精神”
大寨简介
全村有220多户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属太行山土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他们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出自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周恩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精神实质
大寨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伟大精神一样,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培育的时代精神,曾影响了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和我党倡导并实践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诞生的时代精神。
对大寨精神的实质内涵,曾有过不同的总结和概括。
1962年,晋中地委将大寨经验总结为:“干部参加生产和领导生产相结合,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
1963年11月9日,山西省委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出向大寨学习的通知,对大寨的精神用三句话作了高度概括:“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榜样》,要求各地从四个方面学大寨:一要学大寨人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二要学敢于藐视困难、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优良作风;三要学以整体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四要学永远向前、并把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好作风。
在1965年7月至8月召开的山西省委二届一次会议上,省委再次对大寨精神作了“一条红线,五个要点”的概括。 “一条红线” 就是:毛泽东思想挂帅、总路线挂帅。 “五个要点” 就是: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爱憎分明、一心向党的坚定立场;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有藐视困难、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有以国为怀、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寨精神作了如下的概括:“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精神发展
大寨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大寨人丰富、发展了大寨精神,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立足当地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打品牌优势,实现了大寨发展的新飞跃。大寨精神的丰富发展,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思想领先,敢于担当。 1991年郭凤莲回大寨村兼任党支部书记,她说:“在新的形势下,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解放思想就是思想领先”。她带领135名代表,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全国农村先进典型,为大寨探致富路,再续创业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改革开放后,大寨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一无人才、二无资金、三无项目的情况下,依据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他们突破传统农业模式,走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之路。
——与时俱进,创新开拓。 大寨人在新时期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大胆探索中创新发展。大寨人在市场大潮中拼搏,学会了运用大寨的精神资源,盘活大寨的无形资产。“大寨”在新时期大寨人手里,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
——致力发展,促进协调。 大寨人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1992年组建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下设多家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
——着力民生,共同富裕。 新时期的大寨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资金更多地用在了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上。现在大寨人人享受“五有”,逢年过节,每家还能领到米、面、饮品及过节费,幸福感明显地比过去提高了。
——胸怀大局,和谐共进。 改革开放后,大寨人一如既往胸怀大局,坚持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国家灾难面前,大寨人积极捐助物资。随着郭凤莲兼任井沟村党支部书记,他们将井沟作为“大寨二村”,响亮提出了用大寨精神建设井沟的总体思路。大寨人要和更多的村庄联起手来,建设“大大寨式”新农村,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标签:精神,大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