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经常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
这是制造者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时对铅笔说的第二句话,我们都知道,铅笔在写字之前都要用刀削尖才可以在书上、纸上留下痕迹,发挥出他本身的用处。
我不禁想起我的学琴路。双休日的早上,我不能睡懒觉,要很早起床,然后就去学钢琴。夏天的时候,我坐着妈妈的摩托车去几十里外的城市,学完后回家的路上,天空中的骄阳烘烤着我和妈妈,火辣辣的疼;冬天,寒风刺骨,尽管我和妈妈都戴着厚厚的手套,但手还是冻僵了。
我练琴更是辛苦。夏天时,我弹琴,即便开着电风扇还是汗如雨下,那黑白的琴键在我手中也变得粘乎乎的;冬天,琴键冰冰凉凉的,我的手一触摸到那琴键,就会感到那寒气如同针一样钻入我的手指中。有很多次,我都想放弃,妈妈也来怂恿我,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们求学的也很辛苦。早上五、六点钟就要起床,七点钟就要去学校学习一整天,冬天我们出门的时候,邻居家连门也还没有开启;早上写字时,双手冻得不听使唤,字写得歪歪扭扭;夏天,我们被关在炎热的教室里,几十个人只有几台电扇,汗流浃背。然后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能回到家,回家后还有一大堆的作业等着我们……但是我们要想获取知识,这些辛苦是必要的。
人们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要想学好本领,就要辛苦一些,就像铅笔一样,不经过刀削,怎能写出字来?
出自《三字经》
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我觉得最好用卞和献璧解释,他刚献的时候楚王不认,可以认为是没有雕琢,看不出来
今天放学,我在练钢琴的时候,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觉得很委曲,就哭着跑回了家。妈妈看见了,拿出我最喜欢的小玉兔,给我讲了个“玉不琢,不成器”的故事。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玉,本来只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工匠用工具把它们雕刻成各种漂亮的形状,还磨得光滑闪亮,这才展现出玉石的美丽。就象这个小玉兔,要是没有工匠的雕刻打磨,就不会这么光彩夺目。”妈妈摸了摸我的脑袋,接着说:“打个比方吧,你呢,就象是一块玉石,老师就是能工巧匠,老师教育你就好比是工匠在雕琢玉石,只有老师不断地指出你的错误,你才能不断地进步,表现才更完美。明白了吗?”
我红着脸使劲地点了点头,心里想:明天我一定要向老师承认错误,以后再也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
标签:玉不琢,不成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