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别名:着色真菌病北美芽生菌病皮炎芽生菌病,由暗色真菌侵入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疾病。形成肉芽肿和化脓性感染。主要侵犯四肢。
芽生菌病·疾病概述着色芽生菌病曾称着色真菌病,是由不同种着色真菌侵犯皮肤深部组织所引起的疾病,偶或侵犯脑组织及其它脏器。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常历时数年、十数年或数十年不愈,最后造成肢体残废,丧失劳动力,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
患者以农民为主。世界各地均有散发,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多见。我国吉林、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及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区均有散发或流行。在山东章丘及河南荥阳更见明显流行。
近来,根据其不同病原菌又分为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
·症状体征临床至少可分为三型:疣状皮炎或典型着色真菌病病变多局限于皮肤及皮下组织,不侵犯骨骼。损害起于外伤部位,呈小而高起的红斑样丘疹、小结节,无痒感。也可呈寻常疣状或脓疱性损害。
后期病损扩大多融合成肿瘤样或斑块状,有如皮肤结核、梅毒。
国外报告多见于下肢,但在我国山东章丘所见者则以手,腕部为多见。随病程迁延而病变不断扩大,中央愈合,边缘扩展,其上增厚呈暗红或灰黑色,可发生脱屑或呈菜花状。有时可因外伤而破溃,并继发感染而发生淋巴管炎。
·疾病病因本病可由裴氏、紧密、疣状或皮炎着色真菌、棘状甄氏瓶霉及卡氏支孢霉等所引起。
国内以卡氏支孢霉为最多见,其次为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甄氏外瓶霉等。近又发现棘状外瓶霉、葡萄状佛隆那霉等暗色丝孢霉所引起者,又称暗色丝孢霉病,而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又统称为着色真菌病。
·病理生理本病发病与外伤密切有关,孢子由伤口进入皮肤或粘膜而感染。其发病似与局部组织免疫有关。
当发生损害时,局部组织即可产生免疫反应,因而逐渐结疤而痊愈。
但未受损的皮肤多无免疫性,易于向四周扩散,治愈后,组织免疫也可消失,因而可再次感染.典型的皮肤着色真菌病之病变主要局限于皮肤及皮下组织,表皮可发生角化过度、棘层增厚。
·病理鉴别诊断孢子丝菌病:可见典型的“三带结构”,可有干酪样坏死,无硬核体,菌体可为星状体、游离孢子、吞噬孢子、雪茄型孢子。球孢子菌病:可见大的厚壁孢子,其中含内孢子,直径2μm~5μm。芽生菌病:双层厚壁芽生孢子,单芽、粗颈,直径10μm。副球孢子菌病:多芽孢子,如海轮驾驶盘,直径30μm。
·临床鉴别诊断疣状皮肤结核、孢子丝菌病、梅毒、芽生菌病·诊断检查农民及工人较多见,男多于女。致病菌种在中国北方以卡氏枝孢霉,南方以裴氏着色霉为多见。暗色真菌常发生于植物、土壤等处,经外伤进入皮肤而感染。开始为小丘疹,扩展形成暗红色疣状斑块,许多损害互相融合,或扩大而形成大片皮损。有的形成溃疡,继发感染,也有的中心愈合向四周扩展。
脓液检查找到棕色厚壁孢子即可确诊本病在早期未出现典型症状前易与结核、梅毒或北美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相混淆,但经病理和真菌检查即可确诊。近来报告其皮损或活动性瘢痕上可见有针头或较之更大的墨黑色斑点,其中极易找到病原菌。本病的晚期损害常见有颗粒或小结节,其周围常有散在性损害存在,且其中多数夹杂有瘢痕组织,此点易与皮肤结核、梅毒及芽生菌病作鉴别。
·临床特点a好发于青壮年农民、泥瓦工、林业和采矿工人,男性多于女性,b病因是由多种暗色孢科真菌引起,c多侵犯下肢、前臂,d原发皮损为丘疹,继而缓慢发展成疣状乃至乳头瘤样增生性损害,e皮损呈污秽色,常有溃疡,并结褐色痂,压之有少量脓液流出,皮损表面呈黑点(经皮排出现象),此为特征性皮损,f原发灶可经淋巴管扩散,引起卫星状损害,偶或经血行或淋巴途径扩散至脑及其它脏器,g自觉症状轻微,h病程慢性,迁延不愈,可造成肢体残废,重者可致命,i分疣状皮炎、脑脓疡综合征、囊肿性及非特异性着色芽生菌病三型。·重要病理改变a巨细胞内或细胞外的脓疡中可见单个或成堆棕色圆形厚壁分隔孢子,又称硬核体(Scleroticbodies),直径5μm~12μm。b皮损处直接镜检易找到成群天然棕色的厚壁孢子,c偶见经表皮排出现象。
·一般病理改变a表皮增生明显,常见假上皮瘤样增生,常伴表皮内微脓疡b偶在表皮浅层或痂中发现分枝分隔的棕色菌丝,c真皮内显示多形性细胞肉芽肿及结核样肉芽肿,中央无干酪样坏死,d皮下型着色真菌病表皮变化轻微,主要病变位于深层,为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结构,外有增厚的纤维层围绕,e脑内如有病变,为多数小脓肿,内含孢子、菌丝,周围绕以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结构。
·治疗方案对本病应抓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当病程长久后,由于瘢痕组织形成,治疗甚为困难,此时可考虑应用:
(1)小面积者用电灼、电凝固;大面积时可切除植皮,但手术中应防止真菌播散。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局部浸润注射或制成透剂外涂,有时也有治愈希望。
(2)局部温热疗法,可应用各种方法加温达50~60℃以促进皮损消退。
因据报告有的着色真菌在38℃以上即停止生长,故可应用蜡疗、坎离砂或电辐热等方法使局部加温至50~60℃左右,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有时可望治愈。适用于农村。
(3)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大片损害口服氟胞嘧啶,合并静滴二性霉素B,然后切除、植皮;或口服氟胞嘧啶加酮康唑,近来试用氟康唑、伊康唑有效。
·保健贴士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又称北美芽生菌病或皮炎芽生菌病。是由暗色真菌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侵犯四肢、肺、皮肤及骨骼等器官。
患者以青年工人、农民较多,男多于女。常有外伤史。本病呈世界性散发,以热带和亚热带发病率较高。在中国,以山东章丘地区和河南荥阳县发病率较高。也可感染马和狗等动物。
标签:生菌病,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