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糟鱼是凉的,东平糟鱼为泰安市东平县传统名吃之一,始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东平糟鱼选用东平湖产的新鲜鲫鱼,配以10几种名贵中草药和香料,经过多道程序精心烹制而成。吃糟鱼最好凉食,出锅即吃,味极鲜香。东平糟鱼选用东平湖产鲜鲫鱼、鲢鱼或鲤鱼,配以10几种名贵中草药和香料,经过多道程序精心烹制而成。把东平湖鱼宰杀,去腮、五脏,洗净(保留鱼鳞);锅底放箅,将鱼头尾相交,层层码放;锅中间留一孔,放入精盐、料酒、姜片、葱片、酱油、醋、花椒、茴香、大料、桂皮、桔皮、毛汤;锅底旺火加热,烧开后文火慢烧,用扫帚蘸面酱、糟水、黑酱,每隔1小时在鱼的周身撒1次(共撒4次);6小时后停火,晾凉后即成。做糟鱼通常夜间加工,文火慢炖一夜,次日凌晨出锅。燃料以木柴为佳。吃糟鱼最好凉食,出锅即吃,味极鲜香。糟鱼味美价廉,也是一般老百姓喜爱的佳肴。
吃糟鱼最好凉食,出锅即吃,味极鲜香。过去,特别是在州城内从事拉车挑担或做小买卖的穷苦人,碰上收入较好时,就买上二两酒、一包糟鱼(用莲叶或蔴子叶包裹),一手端着酒碗,一手拿着糟鱼,蹲在酒店门口,饮酒吃鱼,谈天说地,高兴了还来上一段“梆子腔”,说什么“有酒有鱼有白面,给个知县也不换”;当他们负债赔钱时,也要赊二两酒、一条鱼,蹲在那里借酒浇愁。
据《泰安府志·饮食篇》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游览东平湖。听说东平城内的糟鱼很好吃,就到赵家(赵斌祖上赵振玉糟鱼店)糟鱼店品尝“赵氏糟鱼”。郑板桥品尝后赞叹不已,直呼“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接着,他余味未息,乘着酒兴,又咏诗一首,赞美赵氏糟鱼。诗曰:“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包糟鱼胜万钱。”足见颜色鲜嫩、白中泛黄、鳞光闪亮、骨酥肉烂、咸中有甜、清秀宜人的东平糟鱼对郑板桥有着多么大的诱惑和吸引力。
我的老家是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村。我对东平糟鱼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记得我七八岁时,就经常能够吃上糟鱼。那时,我四爷爷在东平县造船厂(后改为东平县航运公司)上班,是“吃国库粮”的工人。每年冬季的星期六回家,四爷爷总是喜欢到州城城里买上几条糟鱼带回家,让我们尝尝糟鱼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能够吃上糟鱼,可算得上很“奢侈”了。四爷爷把包糟鱼的荷叶摊在一个盘子里,然后烫上一壶酒,就和爷爷对饮。我负责给两位爷爷倒酒,四爷爷只吃些鱼头、鱼尾、鱼翅,把鱼身上的好肉、嫩肉都让给爷爷和我吃。一次,我爷爷吃完糟鱼、喝完酒后,竟然诗兴大发,称赞道:“东平糟鱼真好吃,喷香可口又绵刺;浑身不用扔东西,乐哈哈地喜坏了没牙的;吃了糟鱼能健体,活到百岁没问题。”可不是吗?我爷爷居然活到了96岁,四爷爷也活到了93岁。人们都说:“我家两位爷爷都能够长寿,是多吃东平糟鱼的结果。”
离开东平来到平阴后,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依然不减,对东平糟鱼更是独有情钟。记得前年元旦前后的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回到当年在东平工作过的单位。同事们用东平糟鱼招待了我。我梦中就一个劲地嚷着:吃糟鱼,糟鱼真好吃。惹得身旁的老伴赶紧用胳膊肘捣醒了我,问我吃到几条东平糟鱼。2015年的冬天,我去辽宁省本溪市看望年近90岁的伯父,就给他带去了几包“赵氏糟鱼”。伯父见到后,喜出望外,连连称赞我有眼力,会买东西,还说道:再好的东西他也不稀罕,能够在晚年吃上家乡的糟鱼,就算饱了他的口福,了却了他最大的心愿。前几天,我们几位东平籍的老友聚会,我就在街上买了4条糟鱼,带进了饭馆,饭馆老板见后很是不高兴。听我解释完原因后,老板理解了我们的心情,才让我把糟鱼带到了饭桌上。吃着东平的糟鱼,我们犹如置身家乡,一边畅饮着、一边谈论着,久久不肯离去。桌上我点的菜都剩下,唯独4条糟鱼被吃了个一干二净。每年的冬天,我都要买几十条糟鱼吃,一是品尝家乡糟鱼的味道,二是让我的子孙后代记住我们永远是东平人,家乡有一种名吃——东平糟鱼。
“见到糟鱼思故乡,吃上糟鱼在故乡”。这是外出游子在异地对家乡名吃的赞叹。每每听到大街小巷传来的“卖糟鱼”的吆喝声,就令我馋涎欲滴;每当吃上家乡的糟鱼,一种留恋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就在我的心头油然而生,让我魂牵梦萦、口留余香。我心中永远有一个忘不掉的记忆——东平糟鱼。
标签:糟鱼,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