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百科问答>关于高血压病的综述论文

关于高血压病的综述论文

2024-05-29 08:00:17 编辑:join 浏览量:594

关于高血压病的综述论文

关于高血压病的综述论文 本文关键词:高血压,综述,论文关于高血压病的综述论文 本文简介:关于高血压病的综述大坝分院:刘云摘要: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高血压的治疗方案高血压的药物治疗:1993年WHO/ISH提出的一线降压药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CC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四种。

其次对α受体阻滞剂也予以了好评,故一些既往常用的副作用较大的降低压药相继淘汰和刷新。

现临床医师主流方向已转向使用CCB、和ACE抑制剂类药物,新一代的α受体阻滞剂也面临选择中,就其药物治疗的近况分述如下:

1.利尿剂降压作用最强者为双氢克尿噻,其它如速尿的利尿作用虽强丽降压效果却差,近年来对噻嗪类利尿剂争议较大,但大多数认为小剂量使用对糖代谢影响不大,潴钾性利尿剂可能更宜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血钾、血钠减低,血尿酸升高,长期应用者应适量补钾(每天1~3g),鼓励多吃水果和富含钾的绿色蔬菜。伴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痛风或高尿酸血症以及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应用利尿剂;伴高脂血症者应慎用。

2.钙离子阻滞剂(CCB)CCB类用作降压的药物一般分三类:

①二氢吡啶类:以心痛定(硝苯吡啶)为代表;

②苯烷胺类:以异搏定(维拉帕米)为代表;

③苯噻氮类:以硫氮卓酮(地尔硫卓)为代表,②③两类对心脏的房室结有抑制作用,易致房室传导阻滞和心率减慢,而心痛定则否。

尽管它们都可用来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但近年以二氢吡啶类药的研究最为活跃,研制出了一系列产品,如尼群地平、尼索地平、尼卡地平、依那地平等,这些药物大都半哀期不长,作用时间短,需一天多次给药。近年国外又多转向应用控释或缓慢释放的长效CCB制剂,每天只需要吸药一次就可维持降压效应。

如(1)氨氯地平(络活喜)为新一代二氢吡啶类药,它对血管组织更具有选择性,几乎无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且不影响心肌传导系统。其血管扩张作用是逐渐产生的,故不易出现急性低血压。

④非洛地平:是一种对血管有高选择性,长效而少负性肌力作用,且具轻微利尿排钠作用的CCB。主要不良反应为血管扩张所致的头痛、颜面部潮红和踝部水肿,发生率在10%以下,需要停药的只占极少数。踝部水肿系由于毛细血管前血管扩张而非水钠潴留所致。硝苯地平的不良反应较明显且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但若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大剂量,仍可明显减少这些反应。维拉帕米的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较明显,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和引起便秘。

3.β受体阻滞剂可与β受体结合而产生拮抗神经递质或β受体激动的效应。常见不良反应有疲乏和肢体冷感,可出现激动不安、胃肠功能不良等,还可能影响糖代谢、脂代谢以及诱发高尿酸血症。伴有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应为禁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慎用。长期应用者突然停药可发生反跳现象,故应逐步减量。

4.ACE抑制剂有学者认为ACE抑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且对心脏、肾脏有保护作用,对尿酸代谢及性功能也无影响,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因其有减少蛋白尿的作用,故在糖尿病肾病防治中有特殊地位,其长期使用可使左心窒肥厚回缩。

国内临床应用中最广泛的是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其他如赖若普利,培垛普利,苯拉普利,西拉普利等也相继问津。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持续性干咳,发生率为3%~32%。多见于用药早期(数天至几周),亦可出现于治疗的后期。机制可能由于ACEI抑制了激肽Ⅱ,增加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的形成。症状不重者应坚持服药,约半数可在2~3个月内咳嗽消失。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高钾血症、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以及味觉障碍。

5.α受体阻滞剂这类药原以哌唑嗪为代表,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由于它易发生首剂量反应,易致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不宜使用。目前新型长效的制剂如多沙唑嗪,特拉唑嗪,半哀期长,每日服一次即可,极少首剂量反应,且具有ACE抑制剂对血脂、血糖等无影响的所有优点,故前景可佳。主要不良反应为“首剂现象”,多见于首次给药后30~90分钟,表现为严重的直立性低血压、眩晕、晕厥、心悸等。

首剂现象以哌唑嗪较多见,特拉唑嗪较少见。合用β受体阻滞剂,低钠饮食或曾用过利尿剂较易发生。防治方法是首剂剂量减半,临睡前服用,服用后平卧或半卧休息60~90分钟,并在给药前至少一天停用利尿剂。其他不良反应有头痛、嗜睡、口干、心悸、鼻塞、乏力、性功能障碍等,常可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自行减轻或缓解。

6.血管紧张素Ⅱ(AGⅡ)受体拮抗剂这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有洛沙坦,目前已合成多种类似化合物DUP52

3,L—158809、SKF,108556等,它们可能具有比洛沙坦更理想的药动力学性质,更高的组织选择性和更强的拮抗能力,不久的将来,AgⅡ受体拮抗剂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应用价值的一类药物。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主要为头晕、与剂量有关的直立性低血压、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腹泻、肝功能异常、肌痛和偏头痛。

7.治疗药物的选用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要了解各类降压药在安全性保证下的降压能力。不同类别降压药的各药物之间作用有不同,即个体作用,对于不同患者药物的疗效或耐受性会有差别。正是药物的不同作用为针对不同治疗情况的患者选用提供了依据。五类主要降压药,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都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用药和维持用药。降压药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

①对象有否心血管危险因素。

②对象有否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

③对象有否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

④与治疗其他并存疾病的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

⑤选用的药物是否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证据及其力度。

⑥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以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

⑦患者及使用者的经验和意愿。

总之,高血压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血压类型个体化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在药物选择上遵循增加降压疗效,抵消不良反应,同类药物和相同作用的药物不合用的原则,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就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五)健康干预措施

1、限制钠盐摄入量:流行病学证明钠盐摄入量和血压水平显著相关,钠盐摄入过多主要通过提高血容量,从而使血压升高;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居住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每天的盐摄入量极低,几乎没有高血压的发生。

中国人群食盐摄入量北方高于南方,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北高南低趋势。

但是,钠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对部分个体来说,减盐的降压效果不明显,这个问题在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中应该注意。

WHO建议每人每天钠盐的摄入量应在6g以下,但从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考虑,达到此目标较困难。

因此建议摄入量应努力控制在10g以下。

限制钠盐摄入的方法有:尽量少吃较咸的食品,如咸鱼、香肠、腌菜、咸鸭蛋等;改变烹调方法,减少烹调用盐和少用含盐的调料;改变饮食习惯:吃面条时,面汤中含盐量很高(5~6g/大碗),如只吃面,将面汤剩下,可大幅度降低食盐的摄入量;

此外,培养喝茶、喝粥的习惯,减少喝咸汤的次数。

2.增加新鲜蔬菜、瓜果的摄入,补充钾、镁离子:最近美国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DASH试验)表明,富含蔬菜和水果的饮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8周收缩压降低7mmHg)。新鲜蔬菜、瓜果富含钾、镁离子,在限制钠盐的同时,适量增加钾和镁的摄入量,能促进肾脏排钠,减少钠水在体内潴留,起到预防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钾离子的降压作用还与其交感神经抑制作用、血管扩张作用有关。

此外,蔬菜水果摄入的增加,还可以增加食物纤维与植物性蛋白的摄取,这也是有益健康的。

但是,对于高血压伴肾功能障碍者,大量摄入蔬菜水果可能引起高钾血症,应予注意。

此外,水果蔬菜的大量摄入,还可能引起摄入能量(糖分)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也应该注意。

3.限制饮酒及戒酒:饮酒量和血压的关系比较复杂,适度的饮酒可降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当饮酒量超过40ml/d(或30g/d)时,饮酒量和血压间呈正相关,大量饮酒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是非饮酒者的大约5倍,而且,大量饮酒还可减弱降压药的降压效果。此外,长期大量饮酒还是脑卒中的大量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避免长期大量饮酒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而且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减少患者的饮酒量,还可减缓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建议将饮酒量控制在30ml/d,大约相当于大瓶啤酒1瓶或400的白酒2两。少量饮酒一般对高血压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但是,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大量饮酒具有增压作用,而且易于引发心血管并发症。

为了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及并发症出现,应做到:血压正常者最好不要饮酒或少饮酒,血压偏高者更应节制,已有饮酒习惯者应限制及减少饮酒量,每天不应超过20~30ml[大约相当于400白酒1~2两,大瓶啤酒(630ml)1瓶];节假日或亲友聚会等无法回避饮酒的场合以饮葡萄酒、啤酒和低度酒为宜;有心血管疾患者一定要戒酒。习惯性大量饮酒者,在节制饮酒后,大约两周可看到明显的降压效果。

4.减轻体重:肥胖通过增加全身血管床面积和心脏负担、引起胰岛素抵抗而引起血压升高,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上述效应更加明显。对超重与肥胖的人,减少体重1kg,可使收缩压降低1.6mmHg、舒张压降低1.3mmHg;

此外,减少体重还可增强降压药的降压效果。

首先,提倡家中购买体重计,养成经常测量体重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敏感意识到体重的增加。关于减肥的速度,一般认为,急速减肥对身体造成过重的负担,降低减肥者的生活质量,不容易坚持下去,而且宜反弹。

合理的减肥应控制在每月1~2kg为宜。饮食过量和缺乏体育运动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因此,减轻体重的方法是减少能量的摄入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及适当的体力劳动等。

首先,应该解决摄取过量的问题,应该对本人的饮食习惯进行详细的调查,发现问题所在,如吃零食的习惯,吃夜宵的习惯,喜欢吃肥肉、吃甜点的习惯,吃饭快的习惯,吃饭过量过饱的习惯,这些习惯均可能导致摄取过量。

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饮食都含有能量,包括饮料,水果,零食,但这些往往不易引起注意。

摄入水果、零食或含糖饮料,就应相应减少正餐的量。

由于脂肪提供能量较多,当饮食中所含脂肪过量,机体不能充分消耗,多余的脂类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蓄积起来,造成肥胖,引起血压升高;

而且脂肪摄入过多,也会引起血脂紊乱,进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互为恶性循环。为了防止摄入过多热量,脂肪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胆固醇限制在300mg/d以下。

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很难,尤其是坚持下去取得稳定的效果更难。

它既需要健康管理人员合理的指导,又需要减肥者本人的顽强的毅力和配合。

5.适度的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体力活动过少可引起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导致高血压发生。

不经常参加运动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高于经常运动的人。

运动特别是适当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增加热量的消耗,减少体内脂肪蓄积,使体重降低,缓解精神紧张,减少高血压发生的概率,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改善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坚持适度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球类运动、健美操等以及适度的体力劳动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我国传统的运动和医疗保健方法,如气功和太极拳,能增进人体健康,对高血压的防治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高血压,尤其是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量要循序渐进,从轻度运动开始,逐渐加大运动量,但决不能勉强。这里要强调的是,体力活动或运动要不拘形式,任何引起体力消耗的活动均有健康效应,如散步、上楼梯、多站立等。

其中有氧运动对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和降低血压的作用更好。

6.戒烟:吸烟对血压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之

一,可促进动脉硬化而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加之吸烟的致癌作用及多方面对健康的危害,因此,提倡全人群不吸烟、戒烟,减少被动吸烟,并重视从小学生开始进行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的教育。

7.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紧张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长期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以及生活的无规律,容易引发高血压。

因此,保持平和稳定的心理和情绪状态,适当地缓解紧张情绪,及时排除负性情绪的影响,对于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高血压患者若情绪长期不稳定也会影响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严重者可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因此,稳定情绪和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尽量降低社会环境不良因素造成的恶性刺激,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遏制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高血压倾向的人应修身养性,陶冶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参加一些富有情趣的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展望: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性不可小觑。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有血压的升高,而血压的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致使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据了解,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我国约70%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发病/死亡率的相对风险随血压升高而显著增加。然而,一些医患往往只单纯注重降压达标,缺乏对于心血管总体风险采取管理,其结果是患者虽然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病情却继续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的发生。

“目前医生和患者对高血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认知仍较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控制率也不高,2009年中国门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对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31.3%。”胡大一教授表示,“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不但要注意患者降压,同时要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和死亡率。”参考文献

刘力生.高血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090-1114.

魏尔清,耿宝琴.临床药理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186-189.

张廷杰,朱轼,文瑞莲,等.降压药物联合使用随机双盲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367-371.

李新立.评价药物降压效果的一种新指标[J].高血压杂志,1998,6(1):74.

标签:高血压病,综述,论文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answer/8088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