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百科问答>如何评价《黑镜》第四季?

如何评价《黑镜》第四季?

2024-04-18 22:58:33 编辑:join 浏览量:610

如何评价《黑镜》第四季?

《黑镜》的第四季已经于2017年12月29日正式和期待已久的观众们见面了。依旧由Netflix制作并推出。

第三季是Netflix接手“黑镜”后的第一季,可能由于尚未把握该剧集核心要素的缘故,导致第三季相较前两季口碑出现明显滑坡,被观众们诟病为“最为美剧化”的一季黑镜。

这次,Netflix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力邀六位顶级导演和编剧,分别执导这六集级故事。

分别是,《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的导演 托比·海恩斯, 神剧《大西洋帝国》的导演蒂莫西·范·帕腾 ,《美国众神》第一季的导演大卫·斯雷德,《浴血黑帮》的导演柯尔姆·麦卡锡,好莱坞才女从演员转行导演的朱迪·福斯特 ,以及《亡命之徒》的导演约翰·希尔寇特。

第四季的六集分别是:

第一集《卡利斯特飞船》

第二集《方舟天使》

第三集《鳄鱼》

第四集《绞死DJ》

第五集《金属头》

第六集《黑色博物馆》

其中的《方舟天使》由朱迪·福斯特独立执导,而《鳄鱼》则由约翰·希尔寇特独立执导。

第一集《卡利斯特飞船》接着《星际迷航》剧集的怀旧风格,讲述了一个油腻中年程序员利用自己的黑科技,将平日曾经怠慢过自己的同事的电子人格植入虚拟空间,肆意报复的故事。

每个电子人格的无奈挣扎,对虚拟游戏中上演的震撼人心的太空歌剧,构成了绝妙的反讽。

不由得引人反思,关闭电脑后自己游戏中的那些NPC又会做些什么呢?

第二集《方舟天使》,讲述了一种植入脑内的芯片能够让父母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朱迪·福斯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反思了监护人对子女的监管悖论:对孩子的生活不闻不问,任他们肆意成长,有可能会让他们遭受到意外伤害或者走上邪路。

但是,倘若父母能够获得孩子的绝对监控权,他们又能否做到不借助这双“眼睛”去窥探子女的隐私,保持彼此相对的独立空间呢?

在父母监管子女的同时,谁又能监控父母呢?

第三集《鳄鱼》。讲述了一种新型的记忆提取技术,对案件真相调查的影响。

这一集的名称貌似和故事内容并没有密切的关联。

实际上这是一个隐喻。鳄鱼捕猎时总是先咬住猎物的一块肉,然后竭力地将它往水里拖拽,待猎物溺死后再大快朵颐。

若果猎物能够忍下剧痛奋力挣脱,便能够顺利生还,否则只有死亡。

女主角十几年前由于帮男友包庇了一起交通肇事罪,在数十年后,为了维护自己已经取得的美满家庭、成功事业和幸福生活,进而犯下了一起比一起残忍的杀人罪行,跌入了罪孽的深渊。

第四集《绞死DJ》,讲述了一个近未来乌托邦的世界中,每位成年男女又必须服从一个恋爱软件的安排,不断地进行相亲,美一段恋爱的期限和伴侣都已注定。

但是,它也同样许诺会给每一位用户找到命中注定的“THE ONE”。

但是,当一对青年男女初次见面便已经一见钟情,他们又会作何选择,反抗还是顺从?

第五集《金属头》,是六集中的特别“黑白集”。

没有冗长的背景介绍,和前因后果的交代。主角一行人刚一出场便被杀戮功能强大且冷血无情的“机械狗”一路追杀。

脆弱的血肉之躯绝不是铁血机器的对手,唯一幸存的女主将要和这个“冷酷杀手”展开最终对决。

看这一集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终结者”系列,看来杀戮机器远不需要造得那么高大威猛,即使外形如宠物一般娇小,依旧危险十足。

第六集《黑色博物馆》,是我个人在第六集中最衷爱的一集。

这一集独立拿出来可以称得上是一集“小黑镜”,因为其以“黑色博物馆”中犯下诸多重罪的“高科技凶器”为依托,向观众讲述了三个彼此关联,而且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前五集的小故事。

其中人物的对白,还和第三季中的某些情节发生了微妙关联。

而访客小女孩的真实身份身和她来访目的揭示,更是让人大呼意外。

可以说为《黑镜》的第四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的来说,第四季的故事新意和完成度都要比第三季高上许多,可以说Netflix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真的是煞费苦心。

不论是每一集关键科技的引入,还是其与故事情节的关联,都更加自然顺畅。美中不足的是,像前两集中的《白熊》和《国歌》那样惊艳又逼格超群的“英剧范儿”似乎再也回不来了。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渐变画)

第一集《卡利斯特号星舰》,上来就恶搞了《星际迷航》。

似乎在借用着老牌经典剧集来宣示,美剧也有历史传承!

导演大卫·斯雷德曾执导过美剧《汉尼拔》一、二季,以及《绝命毒师》第四季。

而男主是有着低配版马特·达蒙之称的杰西·普莱蒙,也曾出演过《绝命毒师》的陶德。

莫名感觉他长得有点憨,但憨厚中还带着点坏,坏中还透着那么点小可爱...

可能是演员演技不错的原因,官姐一时有点把持不住,咳咳!

开场的一段,cos《星际迷航》的片段,就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恶意。

mmp,这画风也忒low了吧!这服装就像是我们学校小剧场20一天租来的。

八成导演是想致敬经典,故意做出的那种80年代的星际科幻电影的复古风吧~

看着真是有点辣眼。

原来,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游戏中的场景。

开发者就是杰西·普莱蒙扮演的男主——德利。

他是一个技术死宅,水平猴赛雷,但就是个性木讷呆板,甚至还还有点怂。

他开发的这款“浸入式体验游戏”,是有点类似《西部世界》的那种真人实体VR游戏。

虽然他是主编写员,但却不太会像一个老板那样去喝令下属完成工作。

而他的搭档合伙人,则是个很擅长管理人员的家伙。这就越发让德利感到难堪。

虽然生活中他是这个怂样,但在他自己设定的游戏里,自己可是个无所不能、喜怒无常的暴君。

而且,这款游戏也并不单纯只是怂货的一次意淫式宣泄。

德利将平实欺负自己的同事的DNA都偷偷滴收集起来,然后建造虚拟模型,打造了一个封闭的卡利斯特号星舰。

也就是说,他等于完全复制了一群真实的人,然后对他们发号施令,虐待镇压。并不是只在精神上做个阿Q那么简单...

整个故事虽然没有多技术,但是整体设置的还是蛮有趣的。

现实中有多少人看起来安静平和,但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立刻变身为魔鬼和怪兽。

他们渴望征服,渴望统治,但归根究底,其实就是渴望认同和尊重罢了。

意淫与犯罪,受害者与犯罪者,本来就可能只有一线之隔。

通片看下来,我只想说一句:

关爱技术宅从我做起,哪怕不爱,也请千万不要伤害!

尤其是一个从没谈过恋爱更没做过爱的骨灰级死宅+处男!

第四季整体质量过关,喜欢的筒子,可以根据喜好来选择哦~

最近《黑镜》强势回归,风很大,但是是否还一如既往地优秀呢

?让Be Brainy来代你探探剧先。

本评论针对第四季第一集

《黑镜》第四季也是延续以往的暗黑风格,剧情也是一如既往的脑洞大开,看完就让你感慨,新一年,自己贫瘠的想象力需要浇灌

但是第一集开头非常奇怪,看了好久以为自己走错片场,这浓浓的上世纪美国太空片,还有蜜汁LOMO风滤镜,还有“时髦”的制服,尴尬生硬的对白......

样样都和以往的《黑镜》自带科技感的背景装潢不符。这真的是《黑镜》吗?

但是突然镜头一转,来到一间具有现代气息的公司,原来上面画风诡异的太空空间站是一款男主设计出来的游戏。

男主戴利是一个喜欢漫画的技术宅,不擅长社交,尽管他是公司的老板之一,但是却被员工们集体无视。

好不容易公司来了一个敬佩他代码能力的漂亮女程序员,终于有一个懂他的价值的人了。

但是公司员工却告诉她远离这个老板,对她讲这个老板的坏话。女主于是也开始对戴利敬而远之。

戴利其实一直在暗中观察,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报复。

下班以后,他趁所有人走光,偷偷把女主的喝过的咖啡盖子带回家,把残留的唾液用棉签沾出放进一个神秘的仪器里。

这是一台可以扫描物质DNA的高级仪器,扫描完毕后的DNA数据将会被上传到戴利的单机游戏端中,形成一个新的游戏人物。

DNA物质经过神秘机器一天的扫描,穿着奇异太空服的女主在空间站中就这样产生了。

女主懵逼又害怕,她见到了公司里见过的其他同事,同事们告诉她,这个世界其实是一个游戏世界,你其实也不是真的你,你只是一个拥有思想和以前的记忆的电子克隆品。

戴利将自己开发上市的游戏单独改出一个单机游戏版本,游戏里的人物都来源于自己工作中看不爽的同事,窃取含有他们DNA的物品,复制一个他们的电子版本,把他们困在自己开发的游戏世界中。

戴利是这个单机游戏世界里的虚拟宇宙中的唯一玩家,也是主宰游戏世界的上帝。他要游戏中的克隆同事对自己言听计从,否则就用卑鄙的手段让你屈服,从精神上折磨你。

当女主被其他同样被困的同事告知,自己将永远无法离开,内心是崩溃的。

女主开始使尽浑身解数逃脱,屡试屡败,同事们也告诉她他们早就尝试过了并失败了,但她始终不愿意放弃。

这里会不会因为克隆女主的出现而有所改变?克隆女主和克隆同事们最后是否能逃脱?(此处省略800余字)重要剧情不剧透,欢迎大家自行看剧!

克隆人之所以一直是一个科学家们非常警惕的领域,原因就在于克隆出来的人也拥有自己的思想,人与其他生物不同就在于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有思想的生物,这也是人类名正言顺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前提条件。

而克隆人,虽然是人造的,但是却有自己的思想,就算是电子克隆人也是如此。

奴役电子克隆人为人类办事的议题在前几季也有讲过,但那个社会和这一季里的情况不同,那个社会里的电子克隆人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人们甚至奴役克隆人为自己工作而不感到道德感缺失。

《黑镜》中的故事虽然都是想象未来,但不得不说都有发生的可能性,有些事情也已经发生。

最近闹得很火的王尼玛到底是谁事件就让人们开始反思我们喜欢的是王尼玛这个头套背后的人,还是王尼玛身后的一整个运营团队?

黑镜第二季第三集的“沃多时刻”就是一个和王尼玛事件类似的故事,沃多是一个在公共场合调侃政治的卡通人物。

沃多表面上是个卡通人物,实际上却是一个由某个人设计并操控的,但是人们却永远也不知道沃多背后的人实际上究竟是谁。沃多发表的言论其实也不是某个人的意见,而是一个团队包装过的言论。

最后操控沃多的人不愿再昧着良心做操纵舆论的事而和背后的团队决裂,当他从游行车里走出来时,却没有人愿意相信他就是沃多,当他告诉大家沃多不是个好东西时,人们也无视他。

群众的舆论总是容易被操纵的,群众的道德观也是容易受舆论影响而变化的,无论在何时何地,保持自己思考的独立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需要的是清醒的人,而不是轻易受摆弄的人。

《黑镜》就是这样,每一集都以高科技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宏观视角或微观视角观察未来的社会,探讨人性、舆论、政治、道德等重要议题,是一部寓意深刻不容错过的好剧。

两个字,优秀!

文/米治

Being Brainy is the new sexy.

关注公众号 BeBrainy ,后台回复黑镜获得全部资源

(长长长长长文预警)

我这人曾经有个毛病,就是不愿意在一个东西火的时候去掺一脚,更不喜欢在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件事的时候加入讨论,直到从事了新媒体的工作之后才有所转变。

出于以上原因,我觉得我是从《黑镜》第三季开播之后才变成黑镜粉的,也就是在《黑镜》被卖给Netflix之后、被老粉痛斥“变味”的那一季。

我这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对言之凿凿的“结论”总是报以怀疑,也可以说是“爱抬杠”,这个毛病到现在也还没能改掉。正是因为第三季被许多人冠以了“水准下降”的标签,我才决定按顺序补全黑镜系列,好得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后台回复“42”。

豆瓣观众对这个系列的预期是建立在前两季之上的,第一季、第二季和圣诞特别篇的分数分别是9.3,9.1,9.1,而第三季只有8.8,第四季又掉到了8.2,很多评价里说的都是,“被卖给网飞之后,《黑镜》变了!”

但如果计算IMDb上的老外观众每一季的评价均分(他们对剧集是按照单集来给评分的),目前黑镜一到四季的评分分别是8.3,7.7,8.3和7.9,被中国观众不待见的第三季和第一季的分数持平,而备受赞誉的第二季却和第四季相差无几。

所以我觉得评价这个事儿是很难说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必然存在差异,而评分只不过是分化的参照物。逼逼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说,在花了两天时间狠狠看完第四季之后,我觉得《黑镜》还是一如既往地牛逼。

(以下轻微剧透)

不过有一点我得承认,投奔了网飞之后的黑镜确实华(有)丽(钱)了不少,至少色调没有前两季那么暗沉了。第四季第一集里加入了星际迷航风格的视觉元素,完美呈现了一个科技宅的幻想世界。

第三集前往我心心念念的冰岛取景,全玻璃住宅一眼望去是此起彼伏的冰川白雪,美得我差点泪洒屏幕。

但很明显我对这个系列的喜爱并不是基于它的颜值,而是它结合了科技与人性的内核,在看完第三季之后,我曾经写过——

“黑镜”是一面镜子,镜中体现的是科技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真相,是阴谋论、怀疑论者脑海中的平行宇宙,从镜子里能看到许多事物、标准、价值观的两面性。

第四季也同样如此。

(以下大量剧透!!!)

(不接受剧透的拉到底直接拿资源!!!)

第一集

卡利斯特号

一个天才科技宅一手设计了一款风靡全球的浸入式电脑游戏,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业内大牛,在公司里却被同事当“透明人”。明明也是有头有脸的科技大佬,却天天被合伙人骂成狗。外表老实头脑活泛的他于是发明了一种“新玩法”,偷偷集齐了所有看不上他的人的DNA,在电脑里制作了每一个人的“拷贝”,并把他们通通输入了一个仅供自己玩耍的“特别版本”——

所有人都cos星际迷航,所有人都没有小丁丁。

在这个世界里,科技宅成了高高在上的舰长,无所不能的神,所有人都要给他舔脚,不然就要吃大苦头。

在这之后,故事的走向就开始变得“老套”,最不服管的一个“拷贝”开始鼓动船员“叛变”,想方设法逃离游戏。在真实世界里不可一世的合伙人之所以在游戏里对舰长言听计从,软肋绝壁是孩子。

最后船员们成功“自杀”,结束了非人的奴隶生涯,也切断了科技宅舰长与外界的唯一联系,被困在了游戏中,独居的他无法自行退出游戏,也许在真实世界中也同样面临死亡。

这样的剧情其实并不少见,但《黑镜》偏偏就有这样的能力,在完美的正义伸张里留了一丢丢“空隙”,让人忍不住去想,科技宅这种扭曲心理的成因,究竟谁应该负责?他在游戏中蹂躏“代码”们,是否能用“人道”约束?如果要为他的行为量刑,死刑合适吗?

第二集

大天使

一个因小时候意外摔掉了手臂而对父亲颇有埋怨的单身女人,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在一次女儿意外走丢后,她接受了一款亲子科技产品测试项目“大天使”,在女儿的太阳穴底下植入了一枚芯片,而她自己则得到了一块平板,兼有GPS定位、针孔摄像头和“滤镜”功能,只要轻轻一点,她就能观测到女儿的一举一动,而且这款产品还能起到“安抚、镇定”的作用,只要是会让女儿产生“紧张”的东西,统统变成“糊一片”。

一开始她觉得这玩意太好用了,久而久之女儿却长成了一个奇怪的女孩,感觉不到他人的喜怒哀乐,也看不见任何血腥场面,为此她甚至开始自残,让母亲大惊失色,自责的她关闭了大天使的自带滤镜,并把平板扔到了阁楼里,但女儿的成长却并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回到正轨。

女儿上高中之后交了男朋友,一次夜不归宿之后,母亲忍不住重新打开了大天使,却惊恐地以POV视角目睹了女儿的“第一次”,而且还发现她和男友一起吸毒……

母亲开始以自己的母性本能保护女儿,表面上波澜不惊,但赶走了女儿的男友,还悄悄在她的饮料里下避孕药。女儿发现后气急败坏,用平板砸破了母亲的脑袋,愤然离去。

这款产品在科幻作品里实在是“老生常谈”了,让人同时想起了《黑镜》第一季里打翻了醋坛的回忆内存条和第三季里把敌人变成外星妖怪的“战争滤镜”;而探讨亲子关系的故事也并不新鲜,但要说这一集浅薄、毫无新意,我是不同意的。

子女和父母的疏离、独立性的养成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亲子关系的永恒命题,但在科技光环的加持之下,这种边界似乎更加难以界定,正如封面海报上的文字,“妈妈会保护你”,这种保护又应该到到哪里而止?

虽然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必须依赖父母的保护与指引,但二者之间,究竟需要多少刻意保持的距离?其实这一集也表达得特别暧昧,和女儿一样,母亲自己也会和男人发生性关系,但她却能够保有自己的这种隐私,而只要芯片存在,女儿就永远有暴露隐私的危险。母亲对女儿的“监视”完全出于保护心理,担心她走丢、担心她出事,阻止她吸毒、怀孕也都无可厚非,但走到哪一步才算是“越界”呢?

豆瓣讨论区里关于这一集有个问题,是“母亲为什么要给女儿下避孕药“,那是因为大天使还有一个特别牛逼的功能——显示“生命体征”。(这玩意我觉得太好了,我自己特别想要一个,这样我就能随时知道我应该补点什么了,然而试想我妈拥有一个随时告诉她我身体怎么样的东西,那就简直是太可怕了,想想那些充满忧虑的、仿佛你随时就要不久于人世的夺命连环call吧……

老实说,大部分人总有一刻会开始向父母说谎,很多时候这种谎言得以成立是因为技术的限制——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待在你身边。但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帮助护子心切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而保护和侵犯隐私的边界又是模糊的。

至少在我的印象里,探究科技和亲子关系的这种可能性的作品,我还没有见过。

第三集

鳄鱼

“又是一个讲述一旦开始犯罪就无法停止的老套故事”。

没错,故事的主线确实是这样。为了掩盖一个年少轻狂时犯下的错误,保护自己现有的生活,让一位母亲铤而走险,甚至不惜杀死别人的孩子。

使她违背自己的母性本能犯下如此罪行的玩意,我们也见过——依靠催眠得到的保真记忆,其实也和第一季中的回忆内存条差不多,可能没那么高档。

虽然框架和科技都不新鲜,但这一集也挑选了一些很值得玩味的素材,在不同的境遇之下,女主的态度变化是非常直观的,在那起酒驾撞人毁尸灭迹的罪行中,昔日男友为了逃脱牢狱之灾主张逃逸,坐在副驾上的她当时并不情愿,因为“认罪”这一行为并不会对她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然而在多年之后,她成了成功人士,有了自己深爱的丈夫和孩子,她的价值观就发生了偏移,也暗合了海报上的“一刀切”。

在这里面,科技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引线——既然“保真记忆”中的罪行无法抹去,那么她就不能冒风险留下目击证人,哪怕只是一个婴儿。也就是说,科技的发展有可能使隐藏犯罪的“成本”更高,罪恶也会加倍。

第四集

吊死DJ

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约会世界”里,所有婚龄男女都在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而努力,“系统”会分配给他们无尽的约会对象,约会对象的吃住全由系统决定,连交往的时间都是由系统规定的。

一对年轻男女在与对方的短暂“初恋”之后,各自又经历了许多系统指定的交往对象,重遇时决定无论系统的结论为何,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命中注定”,开始反抗系统的安排,直至逃出这个就是为了拆散他俩而设计的约会世界。

影片最后才揭晓,他俩就是系统根据真实世界中的彼此模拟出的其中一种“相恋可能”,如果两人最后决定反抗系统,则被判定为恋爱“成功”,在1000次假设恋爱中,有998次成功,那么这两个人的恋爱成功率则为99.8%。凭借着这样一款“预设恋爱”系统,即便两个人在真实世界里素昧平生,也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和对方恋爱的成功率。

浪漫元素和圆满结局在黑镜系列中非常罕见,向来很受欢迎,第三季中的云端“往生世界”爱情故事《圣朱尼佩洛》就是如此,《吊死DJ》也因而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但在我看来整个故事也只是一个基于约会软件的升级版科技模型而已,真正吸引我的是这一集关于恋爱关系呈现出的观点,判断一段关系是否能“终成眷属”的依据,并不是人们所谓的平淡自然、细水长流,而是两个人愿不愿意在面临任何有可能的困难时,做出迎难而上的决定。

不过对于这款系统的可行性我仍然保持怀疑态度。我有一个朋友,常常爱上渣男,而且只受渣男吸引,经历了不少创伤,她很欣赏这样一款系统,认为这样能提高她恋爱的成功率。但假设她有了这款系统,并用她心仪的对象进行测试,系统会告诉她这段关系的成功率为0,但她仍会被对方吸引,所以归根结底选择还是落在她自己头上,系统再牛逼,也并不能决定她受谁吸引,让她免受伤害。

这也是我认为这一集所想要真正强调或是颂扬的自我决断力吧,《吊死DJ》的标题来自The Smith乐队的一首歌《Panic》,副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Burn down the disco

Hang the blessed DJ

Because the music that they constantly play

It says nothing to me about my life

吊死DJ,关闭他人为你播放的无关音乐,自主选择你的爱情和生活(和观点。

第五集

铁头

这一集可能是中外观众普遍公认的本季“最差一集”,黑白配色的画风没能补足情节的寡淡——未来世界,人类和电子产物已经成为了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补充物资,几人小分队闯入由致命机器狗占领的仓库,伤亡惨重,仅有女主侥幸逃脱,在与科技狗在几个回合的较量之后落败。

因为缺失了对于背景的描绘和更多戏剧冲突,这一集的故事线显得非常单调,但从中却能看出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全在几个回合的较量中。

相比钢铁铸就的电子狗,人的肉体太容易受伤也太容易疲惫了,没了腿,人不太可能再长出一条,但电子狗却能随便拿把菜刀代替。即使电量耗尽,机器狗也可以通过内置装置,在休眠时自动充电——以现有的科技水平,这也完全不难想象。

但人也有优势——因地制宜的机灵劲儿。女主之所以能活命,这一点功不可没。把跟踪装置装进矿泉水瓶顺流而下、靠扔糖豆耗光了机器狗的电量,为自己争取了逃跑的时间。

然而相比机器,人在战斗中还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感情用事。开篇暗示了女主一行人要冒死抢的“物资”,是为了一个命不久矣的人,这件东西对于他的活命并没有什么关键作用,只是能让他最后的日子好过些。从最后女主位置暴露自杀前的留言中,我们猜出了全貌,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一个快要死去的孩子抢一个毛绒玩具。

可笑吗?讽刺吗?人活在世上机关算尽,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我们要爱,要关怀,要问心无愧,为了达到这些,我们有道德,有原则,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荒唐事,这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是人在与机器的斗争中有可能失利的原因。

第六集

黑色博物馆

这一集可说是这一季里最“丰富”的一集了,也是本季评价还不错的一集,环环相扣的精巧结构直逼圣诞特别篇,还有不少“彩蛋”。

一位黑人少女来到一家位于沙漠中央的“黑色博物馆”,馆长曾是一位医药实验项目的“招募经理”,热情地向唯一的参观者解说了自己的三件藏品——一个黑科技头套,一只玩具猴,一个全息投影的“活人”,也分别带出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介绍了一种能与他人共享生理感受的装置,一位濒临失业的无能庸医依靠这款装置成功地治愈了许多病人,也享受了无人能及的男女“双重高潮”,但却渐渐对日常体感无法满足,独独迷恋疼痛带来的欢愉,这种变态的需求使他延误了抢救病人的时机,也让他自己千疮百孔,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第二个故事里则介绍了往生记忆储存装置,是第三季中云端永生世界的前身。通过这种装置,一位新近丧偶的男人得以让亡妻的“灵魂”——一些代码——“寄居”在他自己的大脑中,共同疼爱他们的孩子。但久而久之男人开始了新的生活,和脑中的无时不刻监视自己的亡妻闹起了不合,选择了“屏蔽”亡妻的灵魂,只会时不时让亡妻与孩子相见,男人的新任妻子却非常不满这个“电灯泡”,鼓动男人将亡妻的“灵魂”转移到了另一个载体——一个玩具猴中。但当时这种技术尚未成熟,玩具猴中的妻子只能通过简单的两种“适合儿童”的录音,“猴子爱你”和“猴子要抱抱”,来表达自己的全部感受。

第三个故事则结合了以上两种装置,也延续了前两个故事的时间线。第一个故事中,新闻里播出了女气象播报员失踪的消息,第二个故事中新闻又播出了警方已找到谋杀女气象播报员的凶手的消息。在第三个故事里,凶手被执行电刑后,为了供养妻女,他把自己的“灵魂”,也就是生前的全部记忆,卖给了因玩具猴“不人道”而失去工作的馆长,后者基于此创造了凶手的“来生”——全息投影的他本人。而馆长也凭借这件不同寻常的“展品”建立了自己的黑色博物馆,而且他还有个杀手锏——他灵活运用了第一个故事中的“共享疼痛科技”,完美再现了电刑的痛苦,让所有参观者都能体验“执行死刑”的快感。

津津有味地讲完三个故事之后,馆长感到异常口渴,喝光了参观者主动递上的矿泉水,却突然变得面红耳赤最终倒地,黑人少女终于揭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她就是含冤受死的“凶手”的女儿,她结束了父亲的痛苦“来生”,也让馆长亲身体验了一把“被电刑”。

影片最后,少女放火烧掉了这座罪恶展馆,活在她脑中的母亲也终于为丈夫雪耻,开篇少女对馆长说的话此时显得意味深长,“我爸住这附近,他生日快到了,我妈想给他个惊喜”。

其实这一集在精巧的结构和少女复仇的爽快之余,更让我觉得值得深思的是关于“欲望”与人性自私的表述,第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人在欲望面前失去了判断、彻底溃败的例子;第二个则是欲望的转变,一开始男人想要留住亡妻,后来却变成了想要摆脱亡妻,在反复、摇摆不定之后,即使良心不安,也选择了满足自己——因为他可以;而第三个故事,同时也是整一集的主线故事,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名利的欲望,清醒地蓄谋残害另一些人(或者这些人的拷贝)。

除了“致敬”第三季中的圣朱尼佩洛,这一集里还埋了很多黑镜系列的“彩蛋“,如本季第一集《卡利斯特号》中,邪恶舰长用以要挟合伙人的“筹码”——带有合伙人儿子DNA的棒棒糖,还有卡利斯特号飞船的模型、DNA扫描仪,第三季中的杀人蜂,等等。

回过头来,其实这一整季里都有不少彩蛋,比如在《鳄鱼》里,那首贯穿了整个黑镜系列的“主题曲”《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还有报纸上关于那起女主和前男友试图掩盖的凶杀案报道的灵光一瞥——

'Of course the real question is why anyonewould pause what they're watching just to read a sentence in a printed outnewspaper article', says a voice in your head - before advising you to go andshare this finding on Reddit.

“当然了,真正的问题是,有谁会为了看清报纸上的几行字而按暂停呢?”你脑中有个声音这样说着,接下来这声音就会建议你把你发现的这几行字发微博。

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国外网友果然在按了暂停之后截图发到了Reddit上。

言归正传,很多人认为黑镜这一季整季都在玩老梗、炒冷饭,也没什么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但我对此很难表示赞同。老实说,我觉得黑镜第一二季中的科技也没多“超前”,讽刺现实也算不上“独创”,而且我从不认为黑镜系列的首要目的是展示脑洞,而是讨论当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性的进步时,有可能发生的事。

当人们诟病黑镜吃老本、固步自封时,我却越来越觉得,其实整个系列想要探讨的,从来都只有那么几件事,何为人?何为人性?人和科技之间有哪些可能?

“记忆拷贝”算不算人?你和你的拷贝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不能奴役你的拷贝?你能不能侵害他人的拷贝?当“群众意志”得以通过科技手段凌驾于个体甚至国家之上时,谁来约束“群众意志”?是你驾驭科技,还是科技驾驭你?

而对于以上问题,整个系列都有个悲伤的基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性”,那“人性”是什么呢?百度上是这样说的——

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

在黑镜的世界中我更倾向于人性的广义定义,有别于其他物种的部分和与其他物种相通的部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性。

人性定义了人类,也是人类的固有弱点,人并不完美,也不见得高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无法逾越本性中根植的自私、软弱、武断等等一切缺点,但这些缺点也定义了我们,即便科技再发达,也没有办法把这些特质“手动”消除,因为那样“不人道”。

但我也会认为,悲伤和喜悦总是相伴而生,即便存在着种种弱点,人类也许是唯一一种懂得欣赏自身“缺陷”的物种,我们会欣赏悲剧,欣赏恐惧,欣赏自我剖析后的羞愧和反思,欣赏一场精心谋划的谋杀案中所体现出的“智商”,欣赏灾难面前为保护他人而选择的“自取灭亡”……

所以我还是特别喜欢黑镜,我不知道这些啰里八嗦的感想能产生多少“共鸣”,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也是我竭尽全力做出的最接近真实的表达,谢谢你们看到这里,也希望你们能永远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利。

(写这篇东西消耗了我很多精力,眼睛都睁不开了,希望未来有一种技术能让我在闭目养神时工作,让我脑子里也能有个word操作界面,编辑完之后“自动导出”,不费眼睛也能看书看剧看电影,眼睛只用来看风景,哈哈!)

伸手党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渣,回复“黑镜”,全系列送上。

(只谈感受,避免剧透!)

虽然很多网友都在哀呼《黑镜》和美国的Netflix合作之后,失去了以前的味道,越来越靠近美剧范儿云云……但在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看来,第四季依然惊艳。

我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看这个故事能否让我吃惊,是不是足够出乎意料!脑洞开越大越让我推测不出故事走向才足够刺激,当然前提是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你开脑洞没问题,自己能圆的过去才好。

闲言少叙,直接谈谈我对第四季《黑镜》(共六集)的感受(我尽量只谈感受,避免剧透。)

1.USS Callister

说实话刚打开这一集的时候我是处于懵逼状态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太空服装风格,五毛都不到的特效,加上资源的渣画质,都让我深深怀疑我的打开方式有误。

你敢相信这是《黑镜》的画风么?

好在五六分钟后画风回复正常,离开了这个看起来像玩具模型一样压抑封闭的飞船,剧情也在继续发展了。

虽然看剧过程中有对这个宇宙飞船做出猜测,但是却只猜对一半,但就是这样才佩服编剧啊。

这一集里对演员的演技真心服气,每个人都能把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演绎的恰如其分,撇开服装发型这些外在变化,那种截然不同的气场真是让人暗自感慨:气质这东西真神奇,明明同一副皮囊给人的感觉却能天差地别。

2.Arkangel

这个小女孩太萌所以忍不住多放几张她的图~

看这一集还是有点沉重的,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方面我会非常反感剧中母亲的做法,另一方面又觉得她的出发点是全都是因为爱,也值得同情。

多多少少,父母都会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以爱为名行伤害之实吧。

3.Crocodile

《鳄鱼》是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集,记得很清楚是跨年那天晚上看的,到第二天早晨起来脑子里都在重复其中一段片段。看那一段时完全忘了是在看剧,紧张到屏住呼吸心脏噗通噗通跳得厉害。

虽然撞车的剧情设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看不见的客人》,但是之后的情节走向并没有相似,所以放心享受剧情……还有女主的演技吧。

4.Hang the DJ

诚然,对我这样的单身狗来说,剧情里通过算法和云数据来帮你匹配恋爱对象的系统是极具有诱惑力的。但是……

不能但是了,会剧透的。

另外想说结局的地方我没大看懂,我以为会像是《楚门的世界》、《白熊》那样,但并不是。看懂的朋友能讲讲么?

5.Metalhead

不喜欢这样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风。

剧情完全看懂了,节奏也挺紧张的,

但是完全不知道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

我想起来以前美术老师讲抽象派画作的时候,说正如音乐有纯音乐那样只有单纯音符的旋律,画家们也在思考美术一定要有主题吗?难道不能只有纯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吗?于是诞生了抽象画派。

看完这一集,我在思考:莫不是影视剧也开始有抽象派了?

6.Black Museum

这一集就像名字《黑色博物馆》所言,以博物馆里展品的形式串讲了几个故事,最后又归到一个节点,把这几个故事巧妙地交汇在了一起。

最后说下整体观后感:

1.最近读的《宫崎骏和他的世界》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科技的进步所孕育出的梦想本就有危险的一面。人无法放弃梦想,放弃也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梦想总有正反两面。正因为如此,追逐梦想所酿成的悲剧也会在今后不断重演。……人类引起的悲剧来源于想将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梦想。所以……真正危险的并非科技本身,而是人们的梦想。”

《黑镜》到第四季,讲了太多黑科技和人性的挣扎沉沦。是否科技越发展,人性的弱点就越会被放大?

2.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很有趣,说“只要将一项技术定义为魔法而非科学,它就会变成实现梦想的美妙力量,而隐藏在梦想中的危险性也不会为观众所察觉。各位就不觉得这样很矛盾吗?”

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镜》和宫崎骏的动漫虽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还是有共通之处的。只不过宫崎骏动漫里它是魔法,《黑镜》里它则是黑科技了。至于其中暗含的危险性,只有不被魔法或科技蒙住双眼的人才看的到了。

第四季《黑镜》,哪一集你印象最深刻?最无感?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黑镜,第四季,评价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answer/5904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