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公告,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李白。意指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做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查。廖成为十八大后反腐风暴中又一落马的高官,引发关注。 廖少华属于典型的“业务干部”,长达15年的铁路系统背景,从见习生一路干到副处长、高级工程师,然后步入政坛。以廖少华为代表,近年来,技术型官员、专家型干部误入贪腐歧途频频见诸报端。北京社科院日前发布的《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3)》显示,这类高学历、高职称的“两高”干部,其受贿犯罪呈现边“评优”、边腐败的特点。 一方面头顶夺目光环,一方面行事苟且、见不得阳光;一边在台上高谈反腐,一边却在台下大肆敛财。这种“台上台下两个形象”的官员并不罕见。对组织来说,技术专家型干部的“失足”是一笔损失。这类干部往往学而优则仕,因在某一领域卓有建树而跻身仕途,沦为贪官,殊为可惜。 不过,“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要着力发现和培养,有本事、懂技术的官员并不难寻,但做到公正廉洁却并不容易。职称高不等于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也不见得拒腐能力强。相反,有些官员恰恰因为披着懂技术的“马甲”,易受重用,贪腐起来也往往更隐蔽。对于不少技术型官员来说,专业技术反倒成了他们敛财的“护身符”,一旦把持不住,更易出事。这说明,荣誉和专业能力并非豁免权,对技术型官员同样需要设置“防火墙”。 由技术型官员的腐化堕落,不难联想到某些特定群体的腐败,比如“26岁现象”、“35岁现象”、“59岁现象”等等。由此观之,贪腐不分年龄,也不看懂不懂技术、是不是专家。“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如果监管不到位,任何年龄的官员都可能滑落腐败的深渊。孟德斯鸠曾说,“每一个当权者都容易滥用权力;他一直这样做,直到他碰到障碍为止。”何谓障碍?换言之就是监督。在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管理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具有“陌生性”,普通的监督机制可能很难发现寻租的缝隙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督机制应该多运用事前备案和联网管理,不断总结监督机制的不足之处,向更加科学和专业的方向调整与完善。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回溯历史,多少人因贪欲而抱憾终身。归根结底,破除“能吏易腐”困局,需要用理想信念教育使干部“不想腐”;用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使其“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其“不敢腐”。反腐没有终南捷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人无论多懂技术,只要胆敢伸手,就必须承担后果。如此,方能从根本上遏止干部腐败。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05日 05 版)
标签:--,易腐,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