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三角”避震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就是“倚靠物”是不移动的,或者说倚靠物的位置是可控的。按照道格的说法,避震位置应该在桌子边上,因为桌子和倒塌的楼板可形成三角空间。这里桌子的位置必然是不发生移动或者是可控的。否则桌子移动了,人还待在原地,自然不会产生有效保护。
地震发生时,在烈度比较大的震区,房屋内设施都会受到地表传来的惯性力,有水平方向,也有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力相当于给物体施加了水平推力,只不过这种推力是动态的,在很短的时间内,施加推力的方向和加速度都发生很强的变化,垂直方向的力带来的加速度可以让物体“弹跳”起来。在水平和垂直受力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物体,无论质量大小,都可以发生不可控的移位。在日本,曾有过地震时房间内的冰箱弹飞起来把人砸伤的案例。所以,在地震烈度比较高的地区,房间内物体移动的随机性使得“生命三角”的形成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垂直的承重墙或柱,在震时是相对不移动的,即便楼板掉下也有三角空间可形成,这与我们一般强调躲在承重的墙或者柱下面避震的原理是一致的。
生命三角”避震法的力学原理是正确的,在避震地点(尤其是家庭避震)上选择承重墙或者柱子的底部,是合理的,但同时要注意找软性遮挡物保护好头部。考虑到震时房间设施移动的随机性,可能形成的“三角空间”也具有随机性,所以利用房间内家具等作为倚靠物寻求三角空间的方式并不可取。考虑到在地震中遭遇建筑附着物坠落砸伤的概率远大于建筑楼板倾塌致伤的概率,所以地震避险的总体策略仍以应对建筑附着物坠落为优先选择。具体到学校、影院、商场这种人员密集场所,寻求对身体的遮挡保护是避震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避震安全教育应当致力于推广“伏地、遮挡、手抓牢”的核心要求。
标签:三角,生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