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百科问答>中秋节古诗大全50首手抄报

中秋节古诗大全50首手抄报

2024-08-10 21:12:31 编辑:join 浏览量:561

中秋节古诗大全50首手抄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传承价值

秋夕保留着朝鲜族鲜明的民族习俗特色,同时,与其他民族相互了解、共庆中秋也逐渐成为新的风尚。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延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延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中秋节(秋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标签:手抄报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answer/28911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