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百科问答>武宣70年 |

武宣70年 |

2024-08-04 18:17:19 编辑:join 浏览量:608

武宣70年 |

194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历翻过70年。

70年风雨岁月峥嵘,

70年奋斗谱写华章!

70年筚路蓝缕,

70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武宣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奋进,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温饱不足走向脱贫致富,仙城 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繁荣发展的壮美华章。

01

1949年,武宣县城解放

1949年12月1日,武宣县解放,胜利的红旗迎风飘扬,武宣的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2月4日,武宣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24日,正式成立武宣县人民政府,隶属柳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2月23 日,中共武宣县委员会成立。1950年3月调整区划,武宣县由12个乡、镇划分为东乡、二塘、黄茆、桐岭4个区和城厢镇。

1952年8月,柳州区并入宜山区,9月1日,武宣县和象县合并为石龙县。1962年3月29日,撤销石龙县,复置武宣县,属柳州地区行政公署。同年9月,改公社为区建制,全县划分为8个区,原来的生产队改称人民公社。2002年12月柳州地区撤销成立来宾市,武宣县隶属来宾市。

解放后,在中共武宣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完成土地改革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即转入大办农业,兴修了石祥河、乐梅2座中型水库和500多座小型水库及塘坝工程,继而建电灌站130多座,修筑水坝900多处,修水利渠道1200多公里,基本建成能排能灌的水利系统,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特别是1982年以后,农业生产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007年12月拍摄的武宣县城全景。(覃允府摄)

02

工业发展:从一穷二白迈向工业强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宣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据《武宣县志》记载,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解放前夕,县内仅有几家私营的陶瓷、砖瓦、铁木制农具和农副产t品加工等小作坊,解放后,冶金、电力、机械等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民国5年(1916年)起有锰矿石的开采。1950年至1957年,县内工业属初发阶段。1974年,武宣县糖厂破土兴建,1975年12月试机投产,1979年,武宣县糖厂生产正常,工业总产值27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6.90%;经整顿后的县锰锌矿工业总产值2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71%。1980年至1990年,工业又有新的发展。1986年以后,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扩建和技术改造,使工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4950万元,比1950年增长707倍。

2017年5月拍摄的华润水泥(武宣)生产企业厂房一角。

武宣县深知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工业强县”战略,依托锰、铅锌、非金属矿产和甘蔗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铁合金、水泥、碳酸钙、制糖和有色金属采选等产业,形成了制糖、冶金、建材、矿产品加工、农林产品加工和轻纺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广西敏诚矿业有限公司、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华润水泥(武宣)有限公司、广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广西农垦糖业集团黔江制糖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异军突起,工业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碳酸钙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工业经济比重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5:31.7:40.8,实现了“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目标。

03

城建塑县:从纸褙小城迈向“绿水仙城”

据载,解放前,县府设有城建管理机构,清代称工房,民国称建设科。解放前夕,县城内只有一座450平方米的圩亭。一些农产品、商品交易分散在各条街道中进行。东街为蔬菜行,北街为米行,小井街卖鱼肉,西街卖糕点豆腐。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实施。城内老街拓宽改造一次,街道多为三合土和砖石路面。1990年县城圩场面积6360平方米,相当于1949年圩场面积478平方米的12.3倍。

2012年8月2拍摄的正在开发的城东新区。

2012年11月拍摄的城东新区开发建设工地。

1962年4月,恢复武宣县建置后,县城建设开始向东、北方向发展。1985年城区面积2.4平方公里,1994年扩大到4.2平方公里。1996年《武宣县城总体规划》(1994—2015年)通过自治区建委技术评估评审。1997年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武宣县城总体规划》(1994—2015年)实施。

1952年9月,武宣、象县合并为石龙县后,武宣镇建新房较少。1962年恢复武宣县建置后,秋季始建设武宣第一幢钢筋水泥平顶楼——县委办公大楼。1949年县城房屋面积7.58平方米,1980年后,城房建设步伐加快,到1990年底止,县城新建楼房面积62.12平方米,5层以上钢筋水泥平顶楼有96幢。1991以后,通过改造和建设,城区不断扩大,面积由1991年的14.68平方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40.15平方公里。

2019年7月拍摄的城东新区一角。

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马路宽阔笔直,绿树、灯杆守候两旁,车辆、行人穿梭不息……很难想象,2012年,七年前还是一片杂乱的城郊村,七年后随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城区已展露芳容。

近年来,该县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绿水仙城”。与此同时,该县推进新一轮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规划面积由25.7平方公里增加到30.7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武宣主城、旅游城、产业城和七处城市片区、纵横向贯穿几大城区主干道路的“三城七区布局、两纵三横环通”的规划蓝图。截至2018年,县城20层以上高层建筑增加到66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92%。

04

农业稳县:从徘徊不前到产业兴旺

曾经,武宣各族人民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不挨饿、穿暖不受冻。武宣县地处低纬度,气候温和,耕地集中,适宜发展农业。民国时期,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徘徊不前。民国28-36年的九年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4.83%。

解放后,中共武宣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变革生产关系,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同时,国家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尽管在完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农业生产仍得到较快地发展。

2018年11月拍摄的通挽镇丰收田园。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纵深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武宣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0年增长27倍,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1560万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强化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加强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8年,武宣县粮食总产量18.5万吨,糖料蔗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双高”基地面积20万亩,2018年/2019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到了171.84万吨。

05

社会事业: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50至70年代,农民的劳动收入,基本上是用于解决“吃饭”问题。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武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众生活水平一天一个样。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9元,2018年同比 增长6.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7元,2018年 同比增长10.1%。

据《武宣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全县商业均为私营。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内成立工商科,县贸易公司成立,县人民政府实行支持和保护工商业者的政策,从资金、税务方面给予扶持,全县商业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全县有商业门店1742个,其中县城334个。1962年,武宣县成立外贸公司。

2016年4月,一名外国游客在东乡镇体验当地民俗风情。

近年来,武宣县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重大节假日旅游、休闲等服务消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较快增长。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以奖代补”新建农村电商服务点90家,形成农户生产、电商收购、线上销售的农副产品上行通道,线上农产品销售额866万元。推动交通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成功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2018年港口吞吐量1527.25万吨,全县接待游客量387.73万人。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武宣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70年。初解放时的1950年,武宣县有小学164所,其中完小11所、村小153所,在校生1838人。民国2年(1913年),武宣县立初级中学在县城东南隅成立,1949年12月武宣全境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春改名为武宣县中学,撤销高中部,9月,在县城文庙开设武宣县新青中学。这一年,武宣共有两所中学共15个班,545名学生,教职工46人。

武宣县桐岭中学校园一角。

知识就是力量。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公共教育职能的首要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全面改薄”目标如期完成。2015年底,该县高分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代表受邀出席由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全面改薄”新闻发布会,并在新闻发布会上作了经验介绍。2017年1月该县以94.5分的高分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据武宣县教育局统计,今年秋季学期,全县有26所小学 和77个教学点共34462个小学生,有9所初级中学14732个学生, 3所高中在校学生7297名。在今年的高考中,武宣县中学有15名学生考取“双一流”大学,武宣县二中有3人考取了八大美院。

据载,解放前,武宣医疗技术人员少,医疗水平和医疗设施差,麻风、霍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流行,群众患病率、死亡率较高。解放后,县委、县政府不断增加和更新医疗设施,培养和吸纳医疗技术人员,医疗卫生水平快速提升。2018年底,全县城乡居民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和95.15%。家庭医生签约率67.65%,其中贫困人口签约率100%。武宣镇卫生院获评“全国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示范中医馆”,禄新镇卫生院等3所医院荣获国家卫计委授予“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

2013年5月拍摄的幸福生态宜居乡村金鸡乡江龙屯

2016年以来,该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抓紧抓实,扎实推进精准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4.56%降至2018年底的2.76%,从一个区级贫困县实现了脱贫退出。

2016年拍摄的武宣县城马鞍山公园。

梦想激扬,

初心不忘;

继往开来,

征程豪迈!

回望70年,武宣儿女誓与贫困作斗争,打响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攻坚战;今日的武宣,已踏上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奋斗新时代,45万武宣各族人民将与全国人民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历史数据资料据《武宣县志》、历年武宣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标签:武宣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answer/26244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