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不仅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更是千百年来永恒的艺术形象。
杨贵妃的跨世纪情缘
不可否认,日本文化曾受到盛唐文明极大的影响。当时,一批批遣唐使来到唐朝的都城长安,在这座当时堪称世界最为繁荣富庶的城市,他们不断学习、吸收着华夏文化。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日本不仅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方面有所借鉴,更在茶道、饮食、诗歌、舞蹈等文化艺术领域汲取营养。杨贵妃的美名也由此传入日本。
日本至今对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后的结局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杨贵妃在马嵬坡并没有自缢,而是被日本使节救了出来,并在遣唐使的帮助之下,顺利东渡扶桑,在如今的奈良县定居下来,并向日本人民传授舞蹈、音乐艺术直至去世。奈良县至今仍保存着“杨贵妃墓”,并建庙供奉。而庙内的神像、金刚力士等造型也与当时日本庙宇内神像雕塑风格很不相同,更像今天的洛阳龙门石窟的菩萨造像,有着浓重的盛唐风韵。此外,在奈良县还有一尊用汉白玉塑成的杨贵妃雕像,长期供当地居民祭祀。
杨贵妃在日本的影响还有很多,颇为出名的日本舞曾受到唐舞很大的影响,据说这其中有杨贵妃很大的功劳。早在天宝初年,杨贵妃就是极具盛名的舞蹈艺术家,一曲《霓裳羽衣舞》更令无数后人遐想追慕不已。此外,日文中“山口”发音的起始便是“yang”,而山口县至今仍有许多当地人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就连风华绝代的“古典美人”、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小姐,也以“杨妃后裔”为豪。由此也可见日本人民对于杨贵妃的深厚感情。
对于杨贵妃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日本人也有着特殊的感情,《长恨歌》在其创作不久之后就迅速流传至日本,堪称家喻户晓。而日本本土的艺术形式中也不乏杨贵妃题材的作品,不仅有能乐《杨贵妃》,歌舞伎、诗歌、小说乃至绘画都有相当篇幅描写了日本人对于这位大唐贵妃的想象与感情。上世纪20年代初,京昆大师梅兰芳先生二渡扶桑,带着他最为经典的《贵妃醉酒》登上日本舞台,更引起了东瀛人民的强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日本人民欣喜地看到了中国艺术家用传统、古典的手段表现的杨贵妃,叹为观止。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梅先生于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并为日本友人再度表演了《贵妃醉酒》等剧目,取得了空前的轰动。当有人不怀好意地问起抗战时期以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表演而广受尊敬的梅先生“为什么又一次来到日本演出”时,聪明的梅先生从容地回答道:“中日友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而不愉快却只是暂时的。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延续两国古已有之的友好关系,不是么?”一番话说得妥帖自然,掷地有声。梅先生不计前嫌,再度率团访问日本,不仅向日本人民传播了中华文化,更为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恢复邦交起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杨贵妃题材的艺术作品被介绍到日本:京剧《太真外传》、昆剧《长生殿》、京昆剧《贵妃东渡》、《杨贵妃与阿部仲麻吕》……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在日本各界引起巨大轰动。
不一样的杨贵妃
尽管已经有着许许多多的艺术形式描写了杨贵妃题材,但是,以舞剧表现,并由中日双方艺术家共同合作,恐怕在中日“杨贵妃演出史”上还是首次。作为一个美丽多情的女性,杨贵妃及其故事所具有的浪漫特征和感染力,使得舞剧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具有更为充分的想象与发挥空间。因此,本次舞剧《杨贵妃》从情节内容、服装设计到舞蹈安排都进行了新的诠释,知名学者、京剧《大唐贵妃》编剧翁思再先生精心设计的剧情,更突出了中日友好的主题:全剧将杨贵妃与爱人唐玄宗的爱情、与日本学生谢阿美的友情作为贯穿的主线,表现超越社会等级、诉诸人类本性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在外部强力下的凄美悲剧。最终,当日本学生谢阿美代替杨贵妃死在马嵬坡后,一袭白衫的杨贵妃面对大海,向着东方――谢阿美的来处眺望……未知的结局给人无尽的遐想。
“《杨贵妃》从此将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走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心里。”该剧导演赵明对此充满信心,曾经执导过舞剧《霸王别姬》和杂技剧《天鹅湖》的他拿过国内外许多舞蹈艺术大奖,但当初面对这一题材时仍彷徨犹豫,赵明坦言:“压力很大。”对于这样一个被表现了无数次的题材,如何在融合之中有创新?日方作曲家服部隆之的音乐设计给了苦思冥想的'赵明极大的惊喜与启发:“全新的节奏能让我表现很多与从前不同的东西!”音乐激发了导演的想象力,围绕着杨贵妃与谢阿美的关系,一种惺惺相惜的纯洁感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杨贵妃与谢阿美是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拯救对方,这是一种完全奉献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这种情感源于心灵的相通,源于彼此的欣赏,因此可以跨越国界、社会等级,甚至还能跨越时空。我认为,这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尚的爱。”
让导演为之倾心的音乐创作者服部隆之,是在日本享有盛名的作曲家,他曾为许多电影、电视剧、游戏配乐,诸如电视连续剧《律政英雄》、《电车男》、《华丽一族》等,在日本可谓影响巨大。此次,服部隆之首次使用以中国乐器为主的配乐风格,使《杨贵妃》洋溢着浓烈的汉唐文化气象。值得一提的是,服部隆之家族还与中国,与上海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当我听说这个项目计划的时候,我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吸引。”服部隆之介绍道,“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的祖父就曾在上海参与策划过许多文化方面的活动,并与著名词作家陈蝶衣先生成为好友。”正是这样的因缘际会之下,服部隆之抱着“成为中日两国文化桥梁”的信念,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熟悉,完成了全剧需要的29首旋律动听的曲子,“通过这次的工作,让我深刻地感到彼此在文化和思想概念上的差异,然而这些差异却是彼此的一种互补,对整体作品的展现而言,反而更增添不少可看性。”
正是如此敬业的创作精神,使得舞剧《杨贵妃》在精心准备了三年之后,才“回眸一笑百媚生”,初次与中国观众见面。而该剧数月前的日本首演,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唐代,是一切中国人的记忆。因此,永远被一代代阐述。杨贵妃的故事,找到第一个杰出的阐述者白居易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找到第二个更完整的阐述者洪是在十个世纪之后。又过了三个世纪,我们还在阐述,因为我们还有记忆。”著名学者余秋雨的这段话,或许正好能印证中日两国千年以来不曾断绝的“杨贵妃情缘”。
标签:杨贵妃,逃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