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昆2011年01月11日08:09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留言1条手机看新闻唐由之研究员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的首届“国医大师”。
2008年8月我有幸成为唐老的博士研究生。在没有见到唐老之前,我就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唐老师给毛主席做过手术,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先驱,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作为他的学生,除了学习他高尚的医德,继承他的学术经验之外,还要向唐老学习什么呢?从2009年1月到现在,我有幸在唐老身边抄方。和唐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耳濡目染,常常被唐老不断创新的精神所感染,逐渐找到了他成为“国医大师”的原动力。
第一次跟随唐老抄方学习的情景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刚一踏入唐老师诊室,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现代化检查仪器: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综合验光台等设备;当时,我很惊异,心想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中医能熟练的应用这些仪器吗?很快我心中的疑问得到了解决。
唐老师运用这些仪器娴熟地给患者一一检查,立方用药,有条不紊。门诊结束之后,我就这一问题和唐老师进行了探讨。
唐老师指着裂隙灯问我:“你说这些检查仪器,姓中还是姓西?”,他接着说“从本质上讲,这些仪器是现代科技在声光电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在眼底镜等检查仪器还没有被发明之前,中西医诊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在治疗方面中医更胜一筹,因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治疗经验,在外眼病的描述方面甚至比西医还要详细。
只是在近代,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西医眼科及时吸收了这些成果,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这些检查仪器中西医都应该拿来用。
作为现代的中医眼科医师不但要掌握中西医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还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经验,在继承中创新”。
唐由之老师在诊治眼底病的过程中发现,古人由于看不到眼底,在辨证方面多根据自觉症状及全身表现,根据中医“五轮”辨证中瞳神疾病属水轮,在脏为肾;《内经》中:“肝开窍于目”理论,从肝肾论治等进行治疗。而对于大多数眼病患者而言,全身症状并不明显,这给准确辨证造成了困难。
唐老师在观察了大量患者后,将现代眼科知识和中医“气血理论”进行结合,创造性的将“气血理论”引入到眼底病的治疗中去。例如对于老年黄斑变性的患者而言,大多数病人全身状况良好,惟以视物变形,视力减退前来就诊。
按照古人的方法,似乎难以下手,无从辨证。
唐老从气血的关系入手,对该病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到老年,全身机能减退,气血化生日渐不足,“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该病早期患者色素上皮吞噬功能减退,玻璃膜疣丛生;疾病进一步发展,气血虚,阴液暗耗,阴虚化火,导致眼底新生血管化生,血不循脉道而溢出脉外,导致眼内反复出血等变症。
治疗上,唐老从“调理气血”入手,“滋阴凉血,养血补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跟唐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难治性青光眼的患者。他们虽已经历了多次“小梁切除手术”但高眼压的问题仍不能得到解决。既然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不佳,会不会是传统的前部引流房水的方法对该类患者行不通呢,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唐老师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并指导我们进行动物试验。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先建立了高眼压动物模型,尝试从兔眼的睫状体平坦部进行滤过手术,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抗青光眼手术,能够很好的降低眼压。
师姐对该方法中房水的流出通路进行了研究,发现房水可以经后房流入眼外,从而使唐老师的假设的到了证实。
我向唐老师请教最初设计这一手术方式的想法时。
他很平淡的说:“在临床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想办法,突破常规。”
目前,唐老师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是他的思维仍非常活跃,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我跟唐老抄方时发现,他治疗“中浆”的思路和教材以及古籍上的方法不太一样。
根据中医理论:瞳神属水轮和肾脏有关,而肾主水和水液代谢有关;“黄斑属脾”,脾主运化,脾不健运则水湿内停;肝开窍于目,目所以能够视万物,与肝关系密切。因此对于“中浆”的治疗大多数医家多从脾肝肾着手,采用健脾利水,滋补肝肾法进行治疗。而唐老师在治疗该病的过程除了选用健脾利水的猪茯苓、白术、泽泻等药之外,总爱用一些疏风清热之品如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
我百思不得其解,向唐老师请教。
他语重心长对我说:“大多数患者而言常规采用健脾利水法是必要的,但我考虑到中浆有一定的自愈倾向,整个发病过程和外眼的卡他性疾病相似,因此我就把外眼病的治法借用到了眼底,现在仍在尝试,希望能有较好的效果。”
诊疗之余,我向唐老师请教怎样才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好大夫。
唐老师说:“要想成为好大夫,除了要有高尚的医德外,一定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青出于蓝。”
“两弹元勋”钱学森曾向温总理建言“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
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
温家宝总理也一再强调“创新能力是民族生存、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从唐老师的身上,我能够感受到创新的思想无处不在。
作为刚刚踏入中医药殿堂的后辈,我们要像唐老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勤思考,勇创新,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让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标签:老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