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理想的瘢痕是什么样的?最理想的瘢痕为一种纤细、平坦的瘢痕,隐蔽或平行于皮肤皱襞线、自然皮纹、轮廓线或RSTL内,不引起轮廓的不规则,无邻近的解剖学和美学畸形,重要的标志和色素无变化。2什么能导致过度伸展痕?弹力纤维的连续性丧失相伴的真皮断裂引起明显的延伸。一旦发生,弹力纤维退缩,受累区域的皮肤张力丧失,过度伸展痕便会出现。3何种手术方法适合于皮肤病变的切除?皮肤病变可以通过椭圆形的切口切除,其长轴位于或平行于皱襞线、轮廓线或RSTL。切口在形态上可呈梭形,其尖端呈角形或圆形。较理想的情况下其长轴应为短轴的4倍以上。楔形切除主要用于游离缘的病变,如耳、唇、鼻孔等处。唇的病变可用三角形或五角形的楔形切除。五角形切口引起较少的沿切口纵轴方向上的收缩和缩短,而形成较美观的瘢痕。圆形缺损可用皮肤移植或局部皮瓣修复。4分次切除的目的是什么?大的病变,如巨痣可采用分次切除的方法。它利用了皮肤的粘弹性特征及牵拉-再松弛现象。特别适用于男性秃发的改善,即通过切除无发区头皮的方法。由于软组织扩张器的应用,分次切除技术已较少使用。5旋转、易位、插入皮瓣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每一种皮瓣都有一个特殊的轴和弧,通过它们皮瓣得以旋转。皮瓣的最大张力线为该弧的半径。旋转皮瓣为半圆形皮瓣,易位皮瓣为直角皮瓣,包含皮肤及皮下组织,沿皮瓣的轴线旋转到邻近的缺损区域。供瓣区可直接缝合或皮肤移植。皮瓣张力过大时,在皮瓣的基底部可应用小的“逆切”切口来缓解。沿轴线旋转的皮瓣,旋转的越远其有效长度越短。因此,在设计易位皮瓣时应超出缺损的范围。所设计的皮瓣是否足够可通过印模来验证。插入皮瓣,其设计与旋转和易位皮瓣相似,它转向附近的而非邻近的缺损。其蒂部必须在相间隔的组织上或其下方行走。6何为双叶皮瓣?双叶皮瓣为一种易位皮瓣,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瓣构成。
第一个瓣转移到缺损区,而
第二个瓣用于封闭供瓣区缺损,其直径往往为第一个瓣的一半。7“猫耳朵”是什么?怎样清除?椭圆形切口切除病变时,其长轴应为短轴的4倍。当椭圆形切口太短或一侧比另一侧长时,在切口的两端可形成“猫耳朵”。一段时间后“猫耳朵”会变平,但最好在术中矫正。如果椭圆形切口过短,则可延长切口,亦可用切除两个小三角形的方式切除多余的组织。如果切缘不等长,则可在切口一端作一个短的45°或90°角的切口,切除多余的组织。8何时进行瘢痕修整术,其目的如何?创伤愈合后9个月至2年,瘢痕已经成熟,即可进行瘢痕修整术。其目的是重新排列瘢痕,将其分成较小的段,使之与邻近组织近似。9何为“Z”成形术?由Limberg发明的,称之为“聚合式三角形皮瓣”的“Z”成形术,不着是一种由两个三角形皮瓣无张力交错的技术。它可在“Z”的公共臂方向使其长度延长(常用于瘢痕挛缩的治疗),并可改变公共臂的方向(常用于面部瘢痕的治疗)。10怎样设计“Z”成形术?“Z”成形术包括一个中央壁和两个侧臂,前者常放在瘢痕的长轴上或挛缩线上,两个侧臂的位置很像一个“Z”字或反“Z”字。两个侧臂在长度上要相等,使皮瓣转移后能吻合,“Z”的角度为30°~90°。位于挛缩线上的中央臂常常有相当大的张力,挛缩解除或切开后,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立刻发生变化,皮瓣自动易位,中央臂得以延长。延长的长度与“Z”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长、短轴的差异有关。三角形皮瓣的角度越大,长、短对角线的差异越大,延长的越多。设计Z成形术时,游离充分才能得到适当的延长。“Z”成形的臂应与RSTL相一致。11为什么“Z”成形术角度的大小和臂的长度很重要?角度的大小决定着长度增加的百分比。原始臂的长度控制着最终臂长度的绝对增加值。随角度的增加,延长的程度增加。30°角可增加长度25%;45°角增加50%;60°角增加75%;75°角增加100%;90°角增加120%。尽管这些数据为理论值,但角度能提供比较接近的实际延长值。一般而言,实际增加值少于理论增加值。12“Z”成形术中的理想角度是多少?60°。角度不足60°不能获得足够的延长,达不到“Z”成形的目的。皮瓣狭窄,易出现血运障碍。超过60°时邻近组织的张力过大,阻碍皮瓣的易位。13多个“Z”成形的特征是什么?多个“Z”成形的中央臂的总长度可以与单个“Z”成形的长度相同,因此单个“Z”成形与多个“Z”成形术可获得同等程度的延长。多个“Z”成形产生较少的横向的缩短,侧方张力减小,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整个中央臂上。当无足够的组织须行单个大“Z”成形时可应用多个“Z”成形。另外,面部瘢痕应用多个“Z”成形可获得更好的美观效果。14何为双-对立“Z”成形术?亦称五瓣“Y-V”推进结合“Z”成形术。双-对立“Z”成形术特别适合于松解身体凹侧的挛缩,如指蹼间隙背侧和内眦区域。中央皮瓣为“Y-V”推进皮瓣,其两侧为“Z”形皮瓣。15何为四瓣成形术?在矫正虎口及腋窝挛缩时,四瓣成形为一种有效的技术。一个90°/90°角和120°/120°角的“Z”成形术。二等分切开每个角,使两瓣的“Z”成形转化为四瓣的“Z”成形,产生45°或60°的皮瓣。此项技术能在更小张力下产生更多的延长。16何为“W”成形术?“W”成形术为改变线状瘢痕方向的另一项技术。相同大小的三角形排列在瘢痕的两侧,其中一侧三角形的尖与另一侧三角形底边的中点相对。在瘢痕的两端,切除的三角形应渐小,使W的臂逐渐变细。三角形的缝合应用三角缝法以防止皮瓣尖端坏死。17“W”成形术的主要缺点是什么?“W”成形术不能延长线状挛缩瘢痕的长度,要达到此目的需应用“Z”成形术。“W”成形术必须牺牲部分组织,只能适用于瘢痕周围有较丰富的正常组织的情况下,它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瘢痕区域的张力。18何为“V-Y”推进技术?“V-Y”推进技术使三角形皮瓣“V”既无旋转又无侧方移动而向前方推进,形成缺损的“Y”形封闭。所推移的皮肤位于“V”的两侧。19何时应用“V-Y”推进皮瓣?此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延长鼻小柱,矫正口唇的汽笛样畸形,封闭软组织缺损,亦可应用于其他的各种皮肤和黏膜瓣。20何为菱形皮瓣?菱形皮瓣最早由Linberg描述,故称Linberg皮瓣,是一种旋转皮瓣和易位皮瓣的组合。可借助于邻近松弛的皮肤来覆盖菱形的缺损。菱形为等边的平行四边形:
①锐角为60°,钝角为120°;
②长、短对角线互相垂直;
③短对角线与菱形的边等长。皮瓣以短对角线的延长线作设计,与菱形的两个120°角相对,短对角线延长至与之等长处,从此处开始,以60°角作平行于菱形边的一条线,其长度与菱形边长相等。因此,四个Linberg瓣可能封闭所有的菱形缺损。21病变切除后都应成为菱形缺损吗?不是的。病变切除后应呈圆形缺损或根据情况作适当的切除,如果缺损呈菱形,可以作四个菱形皮瓣。切开皮瓣并掀起,皮瓣基底应行广泛的游离,以使皮瓣能无张力地转移到菱形缺损区。并首先在缺损的四个角上留置缝线。22何为Dufourmental皮瓣?Dufourmental皮瓣为菱形皮瓣的变异,其角度不同于Linberg皮瓣的60°和120°,常应用30°和150°,亦可达到90°。这种万能的皮瓣可用于修复斜方形的缺损。尽管两种方法可交替使用,但在许多方面斜方形不同于菱形:
①锐角的角度不同;
②只有相对的两边边长相等;
③对角线不互相垂直;
④对角线长度不等;
⑤对角线的长度不必等于平行四边形的边长。见图1~4。其设计比Linberg皮瓣复杂,常常比较容易将缺损转化为60°和120°角的菱形。23利多卡因能安全用于局麻的最大剂量是多少?利多卡因是最常用的局麻药物,其最大安全剂量为4mg/kg。加入肾上腺素(1∶100000)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利多卡因的吸收,使最大安全量增至7mg/kg。24在矢状面上哪些神经通过孔出颅?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额神经沿一条直线出颅,双目正视前方时,距面部中线约2.5cm。依据面部的解剖标志确定这些神经,对于保证成功实施面部区域阻滞麻醉是至关重要的。局麻药注射前回抽可防止将药液注入到动脉内。25额部及上睑巨大脂肪瘤怎样进行阻滞麻醉?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阻滞可为额部提供有效的麻醉。眶上神经出自眶上孔,支配上睑、结合膜、额部、人字缝以前头皮的感觉。滑车上神经出自眶上缘的内侧份,支配额内侧份、上睑、鼻上部的皮肤和结合膜的感觉。眶上神经阻滞时,在眉的中份可触及一个孔,此处进针,注入含肾上腺素1%的利多卡因2~3ml。滑车上神经阻滞与眶上神经阻滞相似,但进针部位不在眶上缘的内侧份,而在鼻根部的外侧、眉毛上2cm,从眶上缘的外侧份至中线,沿此水平线浸润可阻滞上述两条神经。26哪条神经支配下睑及上唇的感觉?如何阻滞?眶下神经出眶下孔后分成四支——下睑支、外鼻支、内鼻支和上唇神经。支配下睑、上唇、鼻和鼻翼外侧部分、颊、上唇及颊部的黏膜的感觉。行眶下神经阻滞时,先摸清眶下孔或眶下缘的切迹,它在眼睛直视前方时位于瞳孔中央的下方,注入含肾上腺素至少1%的利多卡因2~5ml,可维持良好的区域麻醉达60~90min。27下唇基底细胞癌切除时如何进行麻醉?颏神经支配下唇和颌下皮肤的感觉。该神经可在出颏孔处经口腔或皮肤进行阻滞。颏孔可在第一磨牙后方、齿龈线下方约1cm处摸到。在口内可在双尖牙之间,以45°角对准第二双尖牙根的尖端进针,刺入黏膜,继续进针直到触及骨面为止,针头回退1~2mm,注入2~3ml利多卡因。如确定颏孔的位置,可再注入0.5~1.0ml利多卡因。28牙关紧闭时如何使咬肌松弛?下颌神经可在出卵圆孔时阻滞。针头平行于下颌牙齿,以45°角刺入后磨牙窝,继续进针至下颌骨的后壁,注入药液。可麻醉颊部、耳颞部、舌部、下齿槽和额神经。为下面部、下颌骨、下颌牙齿、舌前2/3提供合适的麻醉达60~90min。29鼻成形术前如何进行鼻部的麻醉?通过阻滞滑车下神经、眶下神经、鼻腭神经和外鼻神经进行外鼻麻醉。沿着一条线注入含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5~10ml进行阻滞麻醉。此线起于鼻唇沟,在鼻翼外侧上行,沿鼻侧壁的基底部到达每侧的鼻根
标签:美容外科,基本知识,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