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五>百科问答>优雅的沦落 王雪冰受贿案始末

优雅的沦落 王雪冰受贿案始末

2024-07-06 09:32:18 编辑:join 浏览量:647

优雅的沦落 王雪冰受贿案始末

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以受贿罪一审被判12年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0日对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 、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王雪冰有期徒刑12年。

法庭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王雪冰原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曾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在1993年至2001年期间,王雪冰利用上述职务上的便利为华晨(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再东方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谋取利益,并为此非法收受这些公司给予的钱款、艺术品、名牌手表等贵重礼品,共计折合人民币115.14万元。案发后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

法院认为,被告人王雪冰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公司谋取利益,非法收受有关公司人员给予的款物,其行为严重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损害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声誉,已构成受贿罪,受贿数额特别巨大。鉴于被告人王雪冰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对其从轻处罚,遂作出以上判决。

新闻链接:

王雪冰的陨落

“36岁,是一个应该追求稳妥的年龄了,铁马金戈的梦想本该成为过去。36岁的王雪冰却仍沉浸在冒险所带来的亢奋中。”--《中国青年》 必须承认的是,王雪冰的落马几乎没有任何前兆。

就在距离出事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王雪冰还参加了一个银行行长级会议。尽管细心的人发现这位一直仪表堂堂的银行家“看上去瘦了好多”,人们的第一反应还是劝他注意休息。

但是,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指认没有留下任何余地,给王雪冰的政治生命和金融生命宣判了死刑。“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所有的这些都与王雪冰有关。

明星陨落

对于42岁就当上中国银行行长的王雪冰而言,用中国金融界一颗硕亮的明星来形容并不过分。这位今天身处囹圄的财富人物曾经特别乐于炫耀自己的年龄,显然是在试图以此透露自己未来的政治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在王雪冰还有38天就要迎来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他不得不在接受生日祝福之前首先接受审查。

人们很难想象,无比留意自己风度的王雪冰进了监狱以后,还能不能忍受“没有法国餐馆和波尔多葡萄酒的生活”。

事实上,人们对王雪冰的崇拜开始破碎,最晚出现在他就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2000年2月。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说,正是从那一时刻开始,王雪冰遭到了“从业以来领导权威第一次被严重质疑”的境地。

引以为证的是,有人证实建行员工曾经有过这样隐晦的说法——“我们要退货,把货退给中国银行”。这里所说的“货”,当然是指王雪冰。

不过,在建行员工指责王雪冰“能力不强”的时候,这位1997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财富明星已经案底重重。

2002年11月5日,中国的官方媒体广泛刊载了中纪委、监察部对王雪冰的审查结论。

依照这一结论,王雪冰不仅贪污、受贿、收受贵重礼品折合人民币数百万元,而且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在担任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和中国银行行长期间,王雪冰还违反金融监管规定,工作严重失职,造成严重后果。

如同人们预料的一样,王雪冰的中央候补委员职务被撤销,同时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事到如今,再去详细罗列王雪冰的累累劣行显然有些多余。但是,中行纽约分行事件不能不说,因为王雪冰的成名和沉沦都在曼哈顿那片充满欲望的土地上。

尽管纽约中行打赢了周强骗贷事件的官司,人们却并不奢望1.05亿美元的赔偿能够真正兑现。毕竟,在被告周强已经宣布破产的情况下,起诉获胜的意义远远超过赔款的本身。

周强与纽约中行的交往,等同于一场从开始就蓄意进行的骗贷游戏。周强在证词中承认,他和纽约中行的高级管理层有着“私人的、直接的联系”,其中包括担任过分行总经理的王雪冰。周强的辩护律师也称,他的委托人经常送银行高层人员出去游玩甚至带他们去买东西。

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罗伯这样形容纽约分行事件的严重程度——中国银行给一家暴发户性质的金属交易公司100万美元的贷款,最终这一数目增至1800万美元,不得不作为一笔坏账勾销。

当时踌躇满志的王雪冰肯定不会想到,纸醉金迷的纽约竟然成了自己政治前途的墓地。

自我放纵

在中国的银行界里,王雪冰曾经有着天使一般迷人的形象。

尽管王雪冰的履历表显示出他不过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却毫不影响业内人士一度对他能力的良好评价。

今天难以确认的一种说法是,北京阜成门的中国银行大楼能够盖起来,全靠王雪冰成功地做了一笔黄金交易。

但是,不管怎样,王雪冰确实曾是一个很优秀的交易员。有人举例说,“他炒澳元,能在货币市场上把澳元砸了下去,从而在出口大宗货物方面赚了很多钱。”《远东经济评论》更是声称,“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做了7年行长,把中国银行变成最赚钱的国有银行。”

1998年2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报告文学《出航没有避风港》,用“36岁的王雪冰沉浸在冒险所带来的亢奋中”做为开头。

随后,王雪冰等来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升迁,被提升为中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开始经营自己的“独立王国”。

王雪冰的权力空前膨胀,“除了卖掉分行外,基本什么都可以做”。这位年轻的行长首先废止了出门的层层报批制度,随后又违规给每位下属买了两套西装。[page]

正是在纽约分行的时候,王雪冰在联合国大厦旁边单独买了一栋小洋楼。显然,他所追求的不受“控制”的空间,终于通过自己显赫的业绩“创造”了出来。

事实上,这一空间在让王雪冰成为大银行家角色的同时,也埋下了最终结局的咒语。

王雪冰当时的部下这样形容自己的上司——他用50%的时间跑上层,希望靠分析国际金融形势当上级的参谋;用30%时间跑海外,维系他的大银行家之梦;用10%的时间管中国银行总行,10%的时间管下面的分行……毫无疑问,王雪冰的沉没也显现出中国银行界的制度沉疴。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银行业长期实行分权管理,固然与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有关,更因为有利益驱动与路径依赖的“国情”作祟。

管理着巨额资金的银行内部应当有强大的稽核系统,似乎是不用论证的道理,但是,稽核在中国银行业恰恰是发展缓慢的薄弱环节。

也许,这就是王雪冰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特殊财富”。

光环褪尽

以杨斌和王雪冰为代表,2002年跌下神坛的财富名人列队远去,让人扼腕长叹的同时,不得不反思他们铤而走险的真实意图。

行在法律的边缘,这些财富名人似乎并未清晰地感觉出任何危险的兆头。或者为了享受与金钱,或者为了政绩与脸面,他们自以为是地迷路狂奔,直至在法律的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判刑、出逃、监视居注正在审查……也许,正如中国新闻周刊所说的那样,耐人寻味的并不是财富名人垮掉的细节,而是他们走上不归之路的背后原因。

王雪冰事件与中国银行业

2002年1月11日,王雪冰被审查。

无论从普通人的层面,还是从银行专业人士的角度,似乎事先都没有发现任何征兆。在不到一个月前的去年年底,王雪冰还参加了一个银行行长级会议。王雪冰的变化当然有,而且很大,中国银行的一位高级官员发现,一直仪表堂堂的这位前上司,“瘦了好多,像个小老头似的”。大家本能的反应是,“是否生了病”,纷纷劝他多注意身体。

一如惯常情形,网络将境外媒体的报道迅速传播给了中国网民。被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指认,“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都与王雪冰有涉。在OCC即将公布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两年调查结果的前几天,王雪冰被审查。中国官方保持了非常积极的态度: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说,将对已被免职的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继续审查,因其在中国银行任职期间对该行有关信贷案件负有责任。

从已经报道出来的事实来推导未来,王雪冰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并不可知,但“离开”银行系统是可以肯定的。

1996年5月17日,中国银行江西省星子县支行撤消,这是中国银行第一家被撤消的支行,很多银行职员因此离开了银行系统。有统计表明,1998年至2000年3年间,中国银行机构总数减少2284家,下降15%。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同样意味着很多银行职员离开银行系统。

有专业人士称,王雪冰与这些先前可能是他麾下的职员的“离开”并不相同,那些职员的离开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新生的开始。

也就在中国银行撤消江西省星子县支行的同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同时开始了战线收缩。其效应,如果分析中国银行2001年度财务报告,相信会有明确的发现:“与2000年相比,收入增长了1.1%,而支出降幅达7.6%。这表明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在经营支出的减少。”经营支出很大一部分来自“人头费”。

与王雪冰事件所形成的震荡一样,支行的撤消同样也带来震荡,只不过这种震荡更微弱更局部。也正是这种显得微弱的震荡,让社会得窥一向神秘的银行业变革。裁员,作为一种更容易被注意的表征,让社会接受到了银行业改革的信息。

中国银行,被业内人士喻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领舞者”,也被著名的美国穆迪投资公司认为,“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级银行”。他们未来的目标之一是:成为下一个花旗银行。

如果深入观察,相信会发现中国银行改革选择,将比被注意到的裁员要复杂的多,而这复杂的现实选择里所蕴藏的中国银行业种种困境,或许更值得被关注。

王雪冰事件使这一切有了被大众注意的契机。

优雅的沦落

42岁,王雪冰当上了中国的银行行长。对年龄的强调,并非完全来自记者,而是来自被采访对象。多数人都向记者叙述过王雪冰那句著名的话:“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在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对这句话的解读,不同的对象则有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追寻这句话的“出处”,大家比较一致的判断是,更多时候,王雪冰是在与他的外国同行相处时说这句话的。很显然,国内的同行也会辗转得知并最终传播它。

从履历表看,王雪冰是1976年大学毕业,随后进入中国银行。按年代推算,他应当是工农兵大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业内人士对他能力的评价。一些外国同行甚至认为王雪冰是他们认识的最出色的中国银行官员:“在中国和国外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用流利的英语发表颇有见地的讲话,他非常专业,非常聪明,一直强调效率和盈利性。”王雪冰曾著书《欧元实务》,被采访对象也向记者屡屡提及这本书,“看一下你就会发现,他对欧元是非常有研究的”。

给业内人士的印象,王雪冰并非仅止于演讲与著书。在“实务”方面,他同样有很多不凡的记录。有采访对象指着北京阜城门中国银行原来的那栋大楼告诉记者,当时中国银行盖这栋楼很不容易,国家不给拨钱。中国银行自己也很难拿出这笔钱,结果大楼还是盖了起来——王雪冰成功地做了一笔黄金交易,一笔交易换来了一座大厦。确认这种说法是困难的,能证实的是,王雪冰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trader(交易员)。也算是他的同行评价说:他是一个被西方银行界认可的专业人士,“他做黄金交易,是一个世界范围内都排得上名的交易员”。 [page]

王雪冰的“传奇”,还有一个说法是,他亲自参与操作的“业务”,一年能赚到的钱,相当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全年的利润。“他炒澳元,能在货币市场上把澳元砸了下去,从而在出口大宗货物方面赚了很多钱”。

比较而言,境外媒体更注意中国金融业的这位人物。《远东经济评论》认为,“王雪冰曾经享有盛誉,1993年起,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做了7年行长,在这期间完成了把中国银行从一个政策性银行变成一个商业银行的初期艰巨工作,同时在这7年期间,把中国银行变成最赚钱的国有银行。”

所以,相当多数境外媒体概括王雪冰,比较一致的判断是:技术官僚。

当然,王雪冰被注意到的,还有诸如“从不穿聚酯衣服、白色短袜,喜欢法国餐馆、karaoke,还有波尔多葡萄酒”,《时代周刊》亚洲版写道。反映他格调的还有他爱抽烟斗,打高尔夫。他被形容成“优雅的银行家”。更复杂的王雪冰,不是没有被发现,一位欧洲银行家描述说:“(王雪冰)是非常有能力的银行家,但同时有着坏脾气,极其傲慢”。

王雪冰的原部下们说起他的日常喜好,前面都用“嗜”字修饰:王雪冰嗜酒。故事与他的司机有关。司机到他家里送一个急件,结果看到的王雪冰正坐在云集的文艺界大牌人士之间,喝得满脸通红,他从不掩饰自己对风雅的追求。

王雪冰的沉没,似乎应该从2000年2月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一点点算起。他遭到了从业以来领导权威第一次被严重质疑的境地,光荣开始被打碎。

中国银行的一些员工回忆说,王雪冰到建行任职后,他们与建行同行交流经常会听到很多隐晦的用语:用语之一是“退货”——“我们要退货,把货退给中国银行”,之后他们才明白,“货”是指王雪冰。另外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出现在建行下面支行、分行的员工电脑上,4个字:您高升了。有讽刺王雪冰能力不济的意味。这种情绪的积聚,据说最直接是因工资问题。中国银行的一位中层告诉记者,他也曾听说王雪冰到了建行后,建行人的工资就减了,但至于减工资的依据是什么,他并不清楚。

从“最优秀”的中国银行官员,到遭遇被“退货”的境地,领导能力的下降是很难解释的,勉强可以联系起来的事件是,美国货币监理署(OCC)从1999年开始调查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事件。

“优雅的沦落”,西方报刊用类似词语描述王雪冰的结局。他们的报道解释说,在过去监管不严、体制不清的中国银行业里,许多银行家做了违规的事情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犯法。也许这就是王雪冰悲剧的原因之一,但显然不是全部。

在王雪冰被解职时,作为王雪冰事件的一个重要成员,香港《下周刊》评价为一个“穿着优雅,纤细、柔声细语的女人”王雪冰的妻子宗路路还在纽约,不知道她近期会不会回来。

王雪冰震荡

王雪冰事件确实是一个足以引起震荡的消息,尤其是在网上,还有国外。在新浪网的相关论坛上,许多人纷纷口诛笔伐:王雪冰是“中国最大的不良资产”,“极度的官僚”。

美联社声称:王雪冰事件,揭开了中国银行业冰山的一角。对中国银行业来说,这是一块正逐渐愈合的伤疤,但又被人揭开了。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商业银行,美国严格的银行监管制度直接造成了这件事情的爆发。

王雪冰被审查,是在美国货币监管署结束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两年的调查,宣布结果的前几天。知情者说,从1999年起,这个案子一直在查,但纽约分行的一切工作都正常运行,外观看不出任何异样。这是一场针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1991~1999年违规行为的调查,而王雪冰在1988年时被派到纽约,从1990年起担任分行的总经理,曾为期3年。

1月11日,不是王雪冰第一次被查。业内人士透露,以前就曾经被查了半年,相比较而言,无论从规模还是引发的震荡,这两次都不能相提并论。

1月16日,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称,此前审计中国银行,查出的主要问题是违规放贷、账外经营以及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等。这一次审计查出的问题“主要是27亿元违规操作”。知情者说,这里面大部分是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出的事,而且王雪冰难逃干系。

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最后处罚办法是: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实行1000万美元的罚款、中国银行总行1000万美元的罚款。OCC声称,这些行为包括:“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

复杂的交易及其问题

备受关注的问题贷款,其细节始终是缺失部分,OCC没有给出,只是在他们给中国银行美国分行方面的通知单里,列出了34个人和公司,同时禁止中国银行在纽约、中国城和洛杉矶的分行同他们交易。发言人罗伯特举的一个例子,是用来表明这次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事情的严重违规性:中国银行给一家暴发户性质的金属交易公司100万美元的贷款。在数月内贷款提高到700万美元,最终增至1800万美元,结果不得不作为一笔坏账勾销。

即使相关的法庭材料,除了证明事情的复杂性之外,仍然只能勾描出其间的局部与大概。

《远东经济评论》研究了有关的法庭材料后描述说:“(牵联的人与公司)是一个单独的、非常复杂的网络。”

2001年2月1日曼哈顿联邦法庭的材料表明,这个网络的中心是一对夫妻,他们是:周约翰和刘莎丽。在起诉立案时,他们住在新泽西Alpine的一个价值300万美元的家里,OCC的通知单里列出了周约翰的6个化名和他妻子的3个化名。名单上还有他的岳父刘道忠(也叫刘托尼)、岳母王淑敏、妻弟刘辉。

周氏夫妇和他们的亲威,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了一个“the NBM团体”。起诉书中指认:“他们设计引诱中国银行贷款给NBM团体数千万美元,盗用贷款基金3400万美元,不偿还债务,给银行造成严重损失。”

更曲折的事实在于,周氏夫妇从中国银行拿到贷款,然后转移过无数其他银行,存放在两个香港银行、广东省行和Po Sang的账户上,其后又欺骗性地使用这些账户的基金作为商业税收,从中获得更多中国银行的贷款。 [page]

一个姓杨(Patrick Young)的中国银行前职员也被起诉书指与周氏夫妇合谋。他发出了一个借贷担保,使周氏夫妇能够从另外一家银行借来200万美元。曾在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工作的人介绍说,杨1992~1999年在该行的信用和商业发展部工作,1999年在风险管理部,2000年被开除。

法庭材料表明,起诉时间最早的借贷,发生在1992年2月,他们在没有还债的情况下,银行还是按常规给他们增加贷款。1992年2月给NBM团体的贷款是600万美元;两年以后,银行把这笔贷款增加到1000万美元;又过了6个月,贷款额外增加了500万美元,同时把借期延长到1999年7月。不过,法庭材料没有解释的就是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去追究这两人的信誉欺骗问题。

这是一个显得相对详细,又极其专业与琐碎的情况说明,其间所涉及的人与事,并不那么容易就能看得清楚明确。一般中国银行业业内人士的解释更直接与概括: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涉嫌洗黑钱和违规贷款。

后来,问题指向越来越具体化:一是违规开立信用证。知情人解释说,美国当局起先查了一家公司,由这家公司追到中国银行那里。有趣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总共开了27个公司,不过27个公司只有一间办公室,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就是给这家公司开立信用证做担保的。另一件事是,该行提前释放抵押品;还有一个是违规拆借美元进行汇率炒作。

由于这次事件,中国银行处理了分行的11个人。

“中国特色”

中国银行的员工说,客观地看,中行的海外部是同国际银行业接轨最好的部分。

曾经去过纽约分行的张先生对纽约那栋坐落在麦迪逊大街上的小洋楼印象很深,“它在百老汇旁边,是非常古朴的建筑”。在比较繁华的麦迪逊大街上,纽约分行的业务量也很大。刚统计的数字表明,去年该行的清算交易量已经从前年的第13位,排到第11位,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纽约分行1981年11月的开业仪式成为一个值得自豪的事情:在纽约、伦敦、中国香港、新加坡、卢森堡这些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中国银行都设下分支机构。不过现在中国银行的自豪更理直气壮:中国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在亚、欧、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设有机构的银行。

有数据表明,中国银行拥有12967个国内机构和559个海外机构,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在香港和澳门,中国银行还是当地的发钞行。海外机构的总资产达600多个亿。纽约分行的业务这些年来逐步扩展:1985年9月26日和1988年10月6日分别在纽约唐人街和洛杉矶开设了支行。服务范围涉及到个人储蓄/借贷、商业贷款、信用证服务,以及外汇和资金转账等。

即使国外媒体,也非常重视中行海外分行的优良业务。但曾经深入观察并研究中行的有关人士说:“当然,中行海外分行也有不可忽视的东西,比如说,呆坏账比例。”从某种层面看,最直接与国际接轨的海外中国银行,要抹去“中国特色”,也需要时间。

1月18日,中国银行周五公布的新闻稿称,截至去年底全行境内外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08.05亿元人民币。新闻稿指出,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及香港中银集团重组费用支出增加等原因,境外机构实现税前利润折合人民币85.57亿元,同比减少9.41亿元,降低9.85%。

有专业人士分析说:中行海外的85.57亿元税前利润主要来自华人、华侨和一些中资机构,这也是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服务定位。这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定位。张先生发现,他进到纽约分行时,看到的都是华人的熟悉面孔——即使不是中国银行总行派过去的,也是在当地招的华人。

张先生从那些熟悉的黑头发黄面孔所发现的问题是:没有当地化。

与OCC等一些国际规则的要求存在的差距,张先生解释说,从中国银行总行派出去的人,对当地法律法规不熟悉,头脑中毕竟都是国内的标准,操作差不多也接近国内这一套。但是,你的银行毕竟在国外,这其间的危险在于,延用国内的管理模式,受到的却完全是国际化的监督。

中国银行所做的改革是“先从国外改起,毕竟在外国的地盘上要遵守外国的游戏规则,改起来也要比国内相对容易,”张先生说。原来纽约分行这类海外分支机构的定位是为当地华人华侨及中资机构服务,业务不敢做大,这样就形成了封闭的体系,不能参与到当地的主流中去,这带来了中国管理与国际监督的冲突外,更直接问题是利润来源。

洛杉矶是金融诈骗案的高发区,去年,中国银行洛杉机分行发生了两起支票诈骗案。诈骗案带来的惊吓让中国银行从上到下都意识到了防范风险的整套措施方面的脆弱,而这恰恰是国有银行的通病。该行一位资深人士说:“我们的整改工作已经持续进行一年半时间了,成果也有一些,但要彻底解决近十年累积的管理问题,我觉得时间还很长,路也很长。”

国外媒体对中国银行的称誉,相比而言,是最多也最充分的。但是,“接轨”之路并不那么容易。专业人士称:如果剔除个人在银行业务的问题(这需要有关方面查实),更全面地看,海外分支机构所累积的问题只是中国银行业累积问题的缩影。

标签:王雪冰,受贿案,始末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5.com/answer/13619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