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位于咦西省耀县城东约五华里处,唐时因山上盛产磐玉,故名罄玉山。“华原磐与洒滨石,清浊_两声谁得知。”这是白居易描写该山的诗句,华原即现在的耀县。宋代以降至清,又叫五台山。
五台即山的五个小山峰,东日瑞应,南曰起云,西日升仙,北日显化,中曰齐天。该山现在被称为药王山,是因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邀曾隐居于此。孙思邀医术精湛,被誉为“药玉”,山即以其称而名。
早在南北朝味药王山为佛教活动之地,建有宝云寺。唐时已成为二个庙宇鳞比、碑石林立,翠柏丛蔚,幽雅清静的游览胜地,后因孙思邀崇信道教,该山亦成为道教胜地。之后,道、佛两家都在此活动,彼兴此衰,历经多年。因此,药王山不仅有历代的石碑、石刻,还有许多佛、道教建筑。药王山的石碑多通,被称为“耀县碑林”,碑刻内容主要是药王孙思遴时医著药方,故又有戒医史博物馆”之称,这些石碑主要集中在显化合、升仙台,大部为宋‘金、元、25是明的一些名碑。
宋四通,金三通,元十四通,明十九通,清及时代不明者二十五通。其中明代刻镌的《千金宝要》碑和《海上仙方》碑最为珍贵,《千金宝要》碑四通,刻孙思递医著《千金方》中的重 要部分扩是孙著中的精华。《海上仙方》碑一通,分枕上记、养生铭及单方三部分,乃是孙思退、生行医的经验总结,对医治疑难病感养生长寿等极有价值。
除此而外,药王山碑的书法艺术价值颇高,最有名者为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该碑字迹遒健自然,是陕西保存的宋徽宗书写的四通石碑中最完整的一通。其他如“感德军五台山静应庙额勃并加号妙应真人告词碑”、“感德军五台山唱和诗碑”等都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孙思途的重要资料。
珍外,药王山还陈列了历代的石刻造像碑八十二件,这批石刻大部分以北魏到时清的佛教造像、墓志等为内容,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及艺术价值。·药王山石窟位于太玄洞东一华里处,共有洞窟七个,造像四十余尊,从窟身的形制,造像、艺术风格判断,分别为北周、唐、宋、明等代作品,皆为佛教故事造像及释迎牟、尼菩萨、观音、弟宇造像,其中北周一尊,唐代十一尊,宋代一尊,明代最多,都是我国佛教艺术的宝贵资料。
药王山的宗教建筑有金、元、明、清诸代二百多间,其中金、元尤为可观。元代殿中尚有大型元代壁画两幅,至今保存完好,药王大殿正中,有孙思邀的彩色塑像一尊,高三米,相貌温和端庄,栩栩如生。大殿配殿内,还有学雷公,岐伯,扁鹤,仓公,张仲景,华陀,王叙如,陶弘景,皇甫谧、葛洪等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
正殿东有一碑亭,就是《千金方》碑立处,还有相传为药王当年用的洗药池,在25今“静应庙院”内相传为孙思邀栽种的五棵古柏。药王庙大殿西面的吕祖庙,现已辟为碑林,计五室一廊,陈列历代造像碑八十多通,其中魏碑最为驰名。
庙后院有文星阁,登临其上,远眺周围,田畴村树: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药王山景色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孙思邀的故乡刊惊源,距耀县城约7公里,厦镶嵌于旧堡北门上的“真人故里”石匾及“真人古宅碑”,“先莹碑
标签:药王山,传说